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河南省首部古树保护标准今起实施,为每棵古树建立个性化“管理档案”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4-22 来源:大河网

  暮春草长莺飞,古树萌发新枝。古树是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绿色的国宝、活着的化石,承载着生态记忆和历史文脉。如何让这些经历了千百年沧桑巨变的古树恢复生机、枝繁叶茂?4月20日,由河南省林业局牵头组织、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的我省地方标准《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实施,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林业局了解到,我省将启动古树名木司法保护行动,通过加强宣传、鼓励认种认养等多种形式激发全社会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意识和热情。

  变化丨春天复壮保护,老树焕发生机

  新密市袁庄乡拐沟村李沟门一处荒废老宅前,有一株树龄500年的国家一级古树。

  记者在这里看到,古树后面土崖下的窑洞内早已无人居住。古树西侧与坡底的土路之间落差达到了3米。据了解,近些年,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古树周围杂草丛生。东南枝出现了中空现象,树枝下垂,腐烂严重;西侧枝干干枯空洞,也出现了树枝下垂问题。树势衰弱,已经达到了濒危级别。

  今年3月,新密市林业局对该古树进行了场地清理、树体消毒、打磨防腐、打孔透气、土壤改良、施肥复壮、风险枝修剪、砌筑防护砖墙、安装支撑及标识牌等多项保护措施。

  记者看到,暮春时节,这棵位于崖畔的国槐吐出了新芽,发出了新叶。平整过的土地,消过毒的树干,以及西侧砌起的砖墙,都让这棵复壮过的国槐焕发了生机。

  另据了解,相较于这棵复壮的国槐,溱水河畔大樊庄村9组的一棵500年的国槐树生长环境和树势均不容乐观——它位于两家门房中间砖石铺装的国道中,紧临院墙,生长空间极为狭小,根部向上出现了中空腐烂的问题,分枝大部分干枯腐朽,病虫害较为严重,而且土壤地面硬化严重,影响了土壤透气性,已达到了濒危的级别。

  新密市林业局绿化事务科主任于富存说,今年3月,他们对这棵古树进行了场地清理、树体消毒、打磨防腐、打孔透气、土壤改良、施肥复壮、风险枝修剪等多项保护措施。通过这些复壮措施,这棵古树现在发出了新叶,树势明显得到了改善。

  规程丨“一树一策”动态管理,古树保护科学规范化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密共有古树名木1160株,隶属于19科35属42种,主要树种为国槐、皂荚、柏类、栎类,其中一级古树名木134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树有20株。

  于富存说,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树种,新密市当地采取“一树一方案”的措施,通过对古树进行支撑、加固、复壮、防腐打磨、垒砌防护墙等,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根据介绍,截至目前,今年当地林业部门已对14棵一级古树采取了科学专业的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齐瑞说,近些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病虫害威胁及人为干扰,我省部分古树面临着生长衰退、空心、枯死等问题。

  4月20日,我省地方标准《古树名木保育技术规程》正式实施。《规程》系统整合了林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基层管护单位的实践经验,首次明确了河南省古树名木的保育范围、保育原则、健康诊断及保育措施四大核心内容。通过土壤、水分、营养等微生境改良措施,根系、枝条、主干等树体管理措施,配合修建必要的设施完成古树名木全生长周期保育。

  省林业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说,该《规程》的出台,标志着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传承生态文明、守护历史记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行动丨启动古树名木司法保护行动打造保护示范点

  不仅护在当下,还要着眼长远。《规程》提出,对长势衰弱、珍稀树种、树龄500年以上古树名木,可视需要进行种质资源(种子、花粉、穗条、根系、芽等)的保存。同时,为每株古树建立个性化“管理档案”。

  根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省林业局将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郑州铁路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发布司法保护令等形式,针对古树名木、特色古树群等开展古树名木司法保护行动,增强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目前,我省有散生古树名木32954株,古树群777个286507株,数量居全国前列。现存古树名木涵盖银杏、侧柏、国槐等47个树种,其中嵩阳书院“二将军柏”等2株古树、太昊陵侧柏群等6个古树群,分别荣获全国“最美古树”“最美古树群”称号。

  省林业局生态处上述负责人说,未来,我省将以《规程》实施为契机,让承载乡愁记忆的“绿色文物”更好讲述中原大地的光阴故事。(记者 刘瑞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