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

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77号提案的答复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1-09-02 来源:

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77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完善我省生态廊道建设的提案”收悉。经与省自然资源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深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

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省自然资源厅近期已完成省级双评价,并指导市县完成市县双评价,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了参考,并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完善区域主题功能定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确定用地等规划指标提供了基础性依据,促进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组织编制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

目前规划已形成中期成果,规划总体构建“两廊三段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以加强文化传承与展示、发展沿黄旅游及特色产业带、推动完善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串联两岸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沿线城市、黄河滩区等,打造河南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为引领生态廊道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省自然资源厅将加快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提升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谋划解决各地廊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段引导,全域联通,有效实施周边生态保护治理,谋划、建设好我省美丽黄河的“绿色名片”。

三、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开展生态廊道绿化工作

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和国办发〔2020〕44号文件出台后,我局严格落实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格控制铁路、公路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用地审批,道路沿线是耕地的,铁路、国道省道(含高速公路)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5米,县乡道路不得超过3米。《2021年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严格执行了上述廊道绿化标准。在廊道绿化中确定了合理的树种结构配置,要求混交林比例不低于70%,乡土树种(含驯化树种)比例不低于60%,常绿树种比例不低于30%。在限定的宽度范围内,实现乔灌花草藤五形合一,绿化、美化、彩化、果化、花化、亮化六化凸显的效果,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观走廊。2021年完成通道绿化8.7万亩,河道绿化3.2万亩。

四、进一步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

平原农田防护林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等作用,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粮食高产稳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现有的田间路、沟渠,在路肩、边沟、渠边种植深根、窄冠高大乔木,完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2021年,完成平原防风固沙林3.4万亩,农田防护林7.6万亩。

五、不断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

贯彻落实《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和春冬两季全民义务植树机制,积极倡导义务植树进单位、进部队、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营建“共青林”、“三八林”、“党员林”、“公仆林”等,营造全民共建绿色家园、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氛围,提升义务植树的全民知晓率和尽责率。不断丰富拓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积极完善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体系建设,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义务植树与互联网结合,全面推开“互联网+义务植树”。使公民通过网络,实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等8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让广大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履行植树义务,组织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事业。2021年,18个省辖市全部建成1处线下义务植树基地。

非常感谢对林业工作的关注!希望继续支持河南林业生态建设。

 

 

 

2021年6月2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林业局     0371—65907553

联系人:范增伟

邮政编码:450003;

地址:郑州市纬五路40号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1份)。

 

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77号提案

 

题目:关于完善我省生态廊道建设的提案

    生态廊道建设是国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省各地主城区、公路沿线、河流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大渠沿线等生态廊道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景观持续向好,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但调研发现,生态廊道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评估方面存在短板。目前我省部分县、市国土空间生态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估,导致编制国土空间生态规划时缺少依据。二是生态廊道建设跟不上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重要的河网、林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廊道仍未建成。三是传输风道尚未设置。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留下传输风道,造成污染物久居城区或在城区形成污染团,不易扩散和稀释。四是生态品质有待提升。全流域生态共保格局未形成,缺乏生态经济理念。

    二、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评估,合理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理出“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要实施的工程项目,定出修复目标。“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合理规划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生态修复、污染源头防控、工业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河道防护、景观提升、水体水质改善、水体生态修复、调水补水、湿地建设、生态搬迁、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化等项目,综合考虑突出问题、规划目标、技术经济可行性,设计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及项目清单,提出修复重大工程项目,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开展。

    (二)全面推进,构建生态廊道格局。一是依托交通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建设高铁生态廊道,连接南北生态廊道,形成全省一体的生态走廊。建设以铁路、公路、河流等组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构建纵横高速、铁路的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和谐格局,提高廊道绿化水平。二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林网络。城镇空间采用廊道串联,蓝绿网并行,视线通廊与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防护林完善和提升,构建平原生态绿网,使人工与自然融为有机整体。三是织就生态湿地有机网络。以城市公园湿地、乡村小微湿地、全域连绵湿地共同体等,构建“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公园——重要湿地”的全域湿地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构建适应全面保护要求的湿地保护体系。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开展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三)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城市传输风道。提高对规划城市通风廊道重要性的认识,对城市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格局,通风环境现状和规划潜在的热岛区域进行分析,合理确定通风走向、宽度、面积和风源区,提出建筑布局、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重点区域的绿化覆盖率、建筑间距、居住小区建筑布置等建议,指导城市开发管理,达到促进空气流通、缓解热岛效应、减轻大气污染物滞留、降低建筑物能源消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形成城区内外关联的生态游憩体系,柔化城市组团疏通生态网络,点缀特色空间。

    (四)创新形式,提升全流域生态品质,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落实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刚性约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流域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倒逼转型。一是加强全流域生态共保、维护、培育生态格局,提升改造城市水系生态品质,在保红线的基础上,完善河湖林田草生态体系。二是丰富和创新造林绿化形式,倡导营造“创业林”“园丁林”“天使林”“卫士林”“共青林”“三八林”“少先林”等纪念林、纪念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改善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形成绿色开放、城野交融的中原生态经济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