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至12月18日,《河南日报》陆续刊发6篇系列报道,介绍我省飞播造林40年发展成就,内容如下:
播撒绿色40年 濯濯童山满眼翠
飞播造林谱写美丽河南更加出彩新篇章
1978年,我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农村到城市,从平原到山区,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也是这一年,豫西伏牛山区,一群林业人在悄悄地做一场试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试验的成功,改变了我省单靠双脚地面造林的历史,山区播绿从此插上飞翔的翅膀!
40年来,全省飞播造林由人工模拟试验,扩大到集中连片、大规模生产应用;由伏牛山区扩大到太行、桐柏和大别山区,先后在三门峡、洛阳、安阳、新乡等12个省辖市的39个县(市、区)实施飞播作业1626.9万亩,成林389万亩,相当于建了1300多个绿博园。
实践证明,飞播造林以其速度快、省劳力、投入少、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等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加速我省荒山造林绿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望来时路,曾经的艰辛消弥于濯濯童山。天空无痕,群山披绿,见证着如歌岁月。
初冬时节,辉县东部山区,层林尽染。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两旁树木枝叶繁茂。一只小松鼠突然从树丛中窜出来,东张西望,看到车来了,蹦跳着隐没于树林中。
见到这萌萌的小家伙,车上的人很惊喜。同行的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飞播站站长霍宝民却笑言对它们又爱又恨。
为何“爱”?鸟鼠越多,意味着植被恢复,生态转好。为何“恨”?鸟鼠最爱吃飞播种子。飞播人有句话“松鼠横行,种子流泪”。
飞播人开始研究如何为种子套上“防护罩”?“拌上驱避剂,让鸟鼠闻了‘没胃口’。”霍宝民说,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土壤瘠薄,他们就为种子穿上“营养衣”,采用保水剂、生根粉等为种子进行拌药处理。
变化的当然不止这些。40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河南的飞播倍道而进。
树种在变。
数量增多。飞播初期,仅油松1个树种,后来扩大到马尾松、侧柏、臭椿、黄连木等10个树种。
结构优化。2007年,全省飞播树种实现了由以油松、马尾松、侧柏等单一针叶树种为主全部向针阔混交树种转变。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冯慰冬表示,今后不仅要让荒山绿起来,还要美起来。在飞播油松、侧柏、黄连木、臭椿、刺槐、栾树等常规树种的同时,还将因地制宜选择连翘、红枫、黄栌、元宝枫等彩叶观赏树种。
机种在变。
服务时间最长的要数运五型飞机。30多年来,它在河南大面积荒山绿化进程中居功至伟。到了2015年,更为轻巧机动的小型直升机取代了笨重的固定翼飞机。
今年7月,太行山区又出现了无人机的身影。这种小汽车拉着就走、两人能抬着上山、可随时降落的飞播利器首飞试验成功,架次飞播面积在150亩左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标志着我省飞播造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
技术在变。
飞播造林是一项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播区如何规划?种子怎么能飘撒到既定播区?冯慰冬介绍,2015年,我省首次将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3s新技术应用到播区选择和规划设计中,不但节本增效,飞播还像发射导弹一样精准。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40年芳华,青丝生了华发,绿色染遍荒山。
通过“飞、封、造、管”相结合,全省已形成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飞播林有130余处,10万亩以上的有12处,30万亩以上的有4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的8个县(市)建成了总面积156.13万亩的飞播林基地,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统计,飞播造林使栾川增加有林地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7.5%,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25平方公里,农作物产量增加20.3%。
飞撒绿水青山,化身金山银山,很多飞播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辉县的万仙山、八里沟、关山、轿顶山、宝泉、齐王寨等知名景区全部集中在飞播区,森林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时代变了,造林理念变了,飞播人的面孔变了,始终不变的,是那一颗颗绿化荒山的决心。
攻克飞播难啃的“硬骨头”,对飞播林进行抚育间伐,搞好补植补造,继续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未来,飞播人依然重任在肩。
冯慰冬说,我们将紧紧围绕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抓好播区选择和规划设计两个重点环节,强化飞播宣传、播后管护和试验研究三项举措,实现飞播疏林地、灌木林地向乔木林地为主的转变,飞播机型由运五型飞机向直升机、无人机灵活机型为主转变,由靠经验飞播向科学飞播的转变,由飞播造林向飞播营造林为主转变。
使河南无山不绿,让中原更加出彩,飞播人目光坚定,步履铿锵!(原载于《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1日头版,记者陈慧)
灵宝:播种长空绿满山川
七山二塬一分川,绿水青山入画来。豫、陕、晋三省之交的灵宝市,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三面环山,林木覆盖率达49.3%。
近40年,在崇山峻岭之间,在人迹罕至之地,灵宝市累计飞播造林120余万亩,为青山披上绿衣,使秃岭育成林海。飞播成为不可或缺的造林方式,为灵宝林业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灵宝市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山区丘陵面积占89.3%,有大小山头3702座,大小沟岔9303条,海拔高差大,地势陡峭。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灵宝满目疮痍,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灵宝人民一直为绿化荒山不懈努力。
速度快、成本低、活动范围广、能深入边远山区,飞播造林以其独特优势成为解决人工造林难以实现的一种有效造林模式。
上世纪50年代,我省首次飞播造林实验就选在灵宝。由于缺乏经验,在树种选择、播期确定等关键技术上失误较大,致使试验失败,后因多种原因中断。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雄鹰在灵宝再次振翅高飞,昔日的荒山秃岭开始尽染新绿。在1994年至1997年攻克“四荒”的战役中,灵宝飞播造林32万多亩,接近人工造林面积的一半,地位可见一斑。
近40年,飞播航线越过8个乡镇,39个播区,建成了以朱阳、五亩、阳店、焦村、苏村为主的娘娘山飞播林基地和以阳平、豫灵为主的秦岭脉线飞播林基地。数据显示,飞播林成林面积已达20万亩,使灵宝森林覆盖率净增了3%以上,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焦村镇娘娘山,早期飞播的油松林郁郁葱葱,平均树高达到2.8米,平均郁闭度达到0.4。种子长成大树,荒山变为丛林,娘娘山风景区因势而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7年6月,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灵宝市林业局又在娘娘山景区区域飞播2万亩,继续为娘娘山增林添绿。
“问山哪得绿如许?唯有上下齐心、奋发踔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精心管护为基础,才能绿染一片,造福一方。
领导重视是搞好飞播造林的根本保证。
为保障飞播造林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灵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年都把飞播造林列入财政预算项目,配套足够资金。尤其是今年的飞播造林工作,该市委书记孙淑芳给予高度关注,专门提出增加适宜的野花草本种子和连翘等观花灌木种子,实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绿化和美化结合的效果。每年,该市都成立飞播造林组织机构,机场指挥、现场指挥、机场作业、后勤、播区服务等,统一协调、统筹安排,使飞播任务能够安全顺利完成。
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是飞播成功的关键。
为把飞播造林工作做好、做实、做细,灵宝市林业局深入现地,详细踏查调查,勾绘记录适合飞播的地块,为每年的飞播规划提供详细依据。在飞播设计环节,培养了一支懂业务、懂电脑、技术熟练的专业团队,确保作业设计科学准确。今年,灵宝在寺河山飞播区选择了盖度较高的区域,进行了小面积的简易地面整理,适度清理了灌木杂草,做好飞播造林成效的对比样区实验,不断探索飞播造林的新方式、新方法。
播后管护是飞播成林的基础。
随着飞播成林面积的日益扩大,广大干群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灵宝市林业局利用广播、电视、各种媒体平台、版面以及送宣传品到林区农户、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飞播成就和管护的重要性。同时,从飞播之日起,播区死封五至七年,封山期内该市对毁林行为严厉打击,有力地震慑了犯罪。
飞播造林成效能否巩固,要靠管护措施的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管护组织机构健全。通过努力,灵宝市、乡、村建立了三经飞播管护体系,种子落地,管护上马,每3000-5000亩配备一名专职护林员,1000亩以上配一名兼职护林员。
科技创新是提高飞播成效的关键。
灵宝飞播人不断地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飞播造林成效。从“烟雾剂、红白旗”导航、“对讲机”通讯,逐步发展为GPS导航,避免了人工导航各个环节的人为误差,设计更方便、快捷,飞行更准确,播种更均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种子处理上采用鸟鼠驱避剂和生根粉进行拌种,既减少了鼠鸟兽害,也提高了出苗率。多树种混播造林、飞播区补植补造侧柏营养钵造林技术的开展,提高了林分抗御病虫危害、森林火灾的能力,使林种、树种机构趋于合理。先后开展的飞播林抚育间伐试验研究和推广,改善了间伐后的林分结构,降低了林分密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也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雄鹰振翅山尽绿,咬定青山不放松。荒山不仅要绿化更要美化、彩化。今后,在飞播树种选择上,灵宝将加大油松、侧柏针叶树种以及连翘、黄栌、火炬等彩叶景观树种比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播,突出飞播造林不但绿化更能美化的效果。(原载于《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2日七版,记者陈慧 通讯员苏建锋 范春晖 许茜茜)
栾川:银鹰展翅铸辉煌
82.7%,这里有全省最高的森林覆盖率,被誉为“中原肺叶”;
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它连获多项国家生态领域的最高荣誉,填补省内空白;
与张家界、九寨沟、婺源齐名,是我省唯一一个被评为“网民最喜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助推其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转型……
这就是豫西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春葳蕤,夏清幽,秋金黄,绿水青山是其最强生态牌。
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栾川森林覆盖率仅49.2%。从49.2%到82.7%,40年来,仅飞播造林就贡献近18个百分点。
为何飞播造林挑起了栾川造林绿化重任?
据介绍,49.2%是栾川森林覆盖率历史最低点。其时,全县总面积374万亩,荒山约占三分之一,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然而,受山高沟深、坡陡土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等条件制约,大面积开展人工造林困难重重。
1978年,在省林业厅、洛阳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栾川在陶湾镇社办林场开展人工模拟飞机播种造林实验,一举成功。1979年,在三川、冷水两个乡镇完成飞播造林10万亩,从此,拉开了飞播造林大幕。
整整40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栾川在14个乡镇128个行政村飞播造林100余万亩,其中有效面积85万亩,成林67万亩,终将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40年来,栾川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飞播造林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林业、计划、财政、交通等部门为成员的“飞播造林指挥部”,组建了“栾川县飞播造林管理总站”,建立了行政、技术两套长效管理体制。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40年不间断,从体制上保障了飞播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40年来,飞播造林工作的直接受益人一直是农村群众。为了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管护积极性,1989年,栾川就制定了飞播林收益分配办法,明晰飞播林产权,村和农户得大头,县里只收回投资成本,使林农真正吃上定心丸。
40年来,栾川县不断完善飞播造林管护机制,建立“一分造,九分管”的工作格局。飞播区完成播种后,死封五年,再活封七年,还雇用专职、兼职护林员,分片管护,定岗定责。天保工程实施后,飞播区所在的128个村全部纳入天保工程管护区统一管护。
40年来,栾川县始终坚持补植补造和幼林抚育同步推进,不断优化林种结构。以点播栓皮栎、栽植刺槐等阔叶耐火树种为主,完成补植补播面积15.62万亩,提高了造林成效。根据林分郁闭情况,先后在叫河、三川、陶湾等乡镇完成飞播林抚育间伐25.2万亩,调整了林分密度,促进了飞播林的健康生长。同时,树种结构由单一的阔叶林转向针阔叶树种混交的合理配置,天然林、人工林的比例也由飞播前的98∶2达到现在80∶20,森林群落结构得到优化。
如今,栾川的优势在山,出路在林,飞播造林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木材后备资源不断增加。在三川、冷水、叫河、陶湾、石庙五个乡镇规划建设了飞播用材林基地31万亩。早期飞播的油松树高已达12米,胸径16厘米,亩均蓄积量超过8立方米。该基地将担负起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木材的重任,可极大地缓解因天然林禁伐造成的木材供求矛盾。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通过飞播造林,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25平方公里,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性天气减少30%左右,农作物增产约20.3%。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大幅增加,一些过去罕见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如金雕、灰鹤、鹿等现在经常出没于飞播林区,野猪、野兔、红腹锦鸡更是成群结队出现。
群众脱贫效益日益明显。通过飞播林抚育间伐生产小径材、薪柴等,林农创收3000余万元。特别是,飞播造林使栾川的生态环境日益优化,随之兴起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老君山、鸡冠洞、养子沟景区等知名景区均位于飞播区,乡村旅游、森林养生、全域旅游等无门票旅游项目也方兴未艾。毫不夸张的说,飞播造林为山区林农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物质基础,已成为真正的“绿色银行”和“摇钱树”。
据悉,下一步,栾川将加强飞播林后续经营管理及科研工作,着力开展无人机飞播造林,确保剩下的琐碎造林地全部绿化。同时,在西部地区谋划建设集中连片油松用材林基地30万亩,按照全周期的经营理念,实现永续利用,越采越好。
播下一粒粒种子仅仅是飞播造林的开始,出苗成林也仅仅是阶段性取得成功,后续的经营管理任重道远!栾川县林业局局长谢红伟表示,“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汲取经验教训,不忘初心,埋头苦干,让飞播造林这块绿色的丰碑在栾川大地闪耀出更加辉煌的光芒!”(原载于《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3日八版,记者陈慧 通讯员万建东 白佳丽 李红莉)
辉县:银鹰立下凌云志 巍巍太行绘丹青
巍巍太行八百里,绝壁林立,沟岭纵横,吸引眼球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
曾经,如果不移民搬迁,辉县市张村乡、拍石头乡、沙窑乡、黄水乡、南寨镇、南村镇和薄壁镇的不少小伙子连媳妇都难找上。
干旱少雨,土薄石厚,荒山秃岭,灾害频发,这里是老百姓口中的穷山恶水,拖慢了发展的步伐,也挡住了姑娘们嫁进来的脚步。
曾经,太行山里的人们立下“愚公志”,创造了红旗渠、挂壁公路等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壮举。
36年前,银鹰振翅,声声轰鸣,飞播造林开始在辉县大地大展拳脚。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棒接着一棒传,从1982年至2017年,全市共完成飞播造林面积109.39万亩(含重播),宜播面积91.59万亩。经成效调查,有效面积68.7万亩,占宜播面积的75.0%;成林面积27.3万亩,占有效面积的39.7%,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近11个百分点。
飞播造林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投入少、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能在短期内实现遏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的目的,因而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并得以迅速推广。
当然,飞播造林并不是仅仅把种子撒下来那么简单。资金、技术、管护一个都不能少。
领导重视是基础。自辉县实施飞播造林以来,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方面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林业、财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飞播造林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加大飞播造林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飞播造林的舆论氛围。
科学作业是关键。播区的选择合理与否,飞播树种的选择、飞播作业时间的确定都直接影响飞播成效的高低。每年的飞播作业设计,辉县都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播区进行全面踏查,并根据播区的自然环境、立地条件等,确定播区的位置和适宜树种。飞播后,对飞播种子、飞播出苗率、飞播成效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以确定飞播成效。
强管护是保证。加辉县市降水量较少且变化大,飞播成效不稳定,播区内有大量的无苗、少苗地段,播区之间互不连接,形不成规模,为管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提高成效,除了对失败播区进行重播,辉县按照“内补外扩,连片成林”的原则,大力开展补植补造,建设飞播林基地。为了加强管护,巩固成果,辉县市落实山界林权,明确“谁山、谁管、谁收益”的原则,签订管护合同,调动管护积极性。同时,市与乡镇、乡镇与村逐级签订播区封山育林合同,建立健全护林制度和乡规民约,完善奖惩制度。
30多年来,辉县飞播造林从西北部海拔较高的深山区转移到东北部浅山丘陵区,树种从以油松、侧柏等针叶树为主转向大面积飞播黄连木、臭椿、刺槐等乡土阔叶树种,森林植被迅速得以恢复。
河南人熟悉的万仙山、八里沟、关山、轿顶山、宝泉、齐王寨、秋沟等知名景区都集中于辉县最早的飞播区,森林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32%,上世纪90年代末时已达到53%。目前,这里的针叶及针阔混交飞播林全部郁闭,平均胸径达10厘米-18厘米,每亩株数为70-160株,已陆续开始实施抚育间伐。
相比西北部深山区,东北部浅山丘陵区立地条件更差,人为活动更频繁,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为了迅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辉县采用飞播造林为主、飞封造管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近二十年努力,该区域森林覆盖率由开始的18%提高到现在的42%。
忆往昔,荒山秃岭,女嫁男走;看今朝,青山绿水,美丽家园。区域内一批优秀乡村生态旅游点应运而生,拍石头乡张泗沟村和松贡水村、张村乡平岭村和里沟村等,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每到春夏时节,离市区较近的张村乡平岭村总是热闹不已,村里的方山景区是吸氧登山的好去处。游客们品味一下农家饭,临走捎点土特产,村民们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经济效益彰显生态效益。2017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实现社会综合效益30余亿元,林农发展家庭旅馆近千家,山区群众以森林旅游业为主导的收入达到5亿元。
通过多年来的林业生态建设及飞播造林,辉县太行山区剩下的多为困难造林地,且宜播区相对分散。辉县市市长刘彦斌说:“我们将加强飞播造林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攻克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在加强飞播林抚育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因地制宜增加彩叶景观树种飞播,不但要绿化太行山,更要美化太行山。”(原载于《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4日九版,记者陈慧 通讯员李妍 何运富 司志勇)
淅川飞播造林39年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碧水中。
如今的淅川,国土总面积423万亩,有林地192万亩,国家级公益林171.2万亩,是全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和全省25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千峰披翠,万壑流青,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护佑一泓清水北送入京。
曾几何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淅川,境内沟壑纵横,荒山连绵,不少地方山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荒山面积大,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仅靠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飞播造林作为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并列的三大造林方式之一,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成本低、投资少、活动范围广,能深入边远山区作业等“多、快、好、省”的优势。
1980年6月1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淅川县首次在盛湾镇的白亮坪、秀子沟、黄庵、岔河、阴坡5个村开展飞播造林,当年飞播4.5万亩。播后由于连降喜雨,成苗效果好,出苗面积约2.6万亩,占播区有效面积的80.2%。
飞播造林在淅川试播成功后,为该县造林绿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使淅川造林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39年来,淅川先后在荆紫关、寺湾、西簧、老城、金河、大石桥、盛湾、马蹬、毛堂、上集等10个乡镇、48个播区飞播造林73.2万亩,其中有效面积57.9万亩。经过历年来的补植补造和管护,已成林面积达41.7万亩,形成了一批飞播林基地。目前,淅川县森林覆盖率45.3%,其中,飞播造林贡献了10个百分点。
一颗颗种子落地生根,一片片林子拔地而起,一场持续了39年的接力,见证了山川从荒芜到葱郁的变迁。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保障了水利设施效能的发挥,促进了农牧业稳产高产。
通过飞播造林,针叶林和彩叶林面积迅速增加,也改变了县域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树种结构由单一的阔叶林向针阔叶树种混交的合理配置方向发展,增加了亩均蓄积量和出材量,提高了木材质量和等级,森林群落结构得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加强。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
多年来,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实施,保水质护运行成为淅川人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绿色和生态支撑并推进着淅川的发展。包括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在内,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连续10年获得营造林合格面积全省县级第一。
飞播造林工作得到了淅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专门成立工作组,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成立飞播造林领导小组,实行科学分工、统一协调,明确责任、奖惩到人,形成系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保证了飞播工作的顺利进行。
飞播能否成功,播前准备和飞播作业是关键。在淅川,播区的选择严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飞则飞的原则,专业技术人员分包乡镇全面调查,科学合理确定飞播区域和树种配置,确保飞播造林有效面积显著提高。
应用高分子吸水剂、“多效复合剂”和ABT生根粉等,提高出苗成效;推广应用GPS卫星定位导航,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借助于飞播技术的进步,淅川县积极创新,把最前沿的技术应该用飞播现场。2016年开始,针对荒山面积越来越零碎的实际情况,该县开始探索直升机精准飞播造林技术。直升机在县城周边、丹江口水库周边困难地精准抛撒,五角枫、连翘、栾树等彩叶树种落地成效良好,将大大丰富城区和库区季相色彩。
种子落地,管护上马。飞播作业结束后,严格要求飞播区及时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实行封山育林,全封5年,半封3年,力求使飞播造林早见成效。同时,采取走林区、进学校、到街道等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飞播造林的重要性、优越性、科学性和紧迫性,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群充分了解飞播造林知识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群的认识,参与到爱绿护绿的行动中来。
面对飞播造林苗木分布不均、疏密不匀现象,淅川及时采取点播、植苗等措施,以点播栓皮栎等耐火树种为主,完成补植补播面积15.62万亩,提高了造林成效。另外,根据林分郁闭情况,先后完成飞播林抚育30万亩,调整了林分密度,促进了飞播林健康生长。
飞撒绿色数十载,不负青山不负民。绿色,已成为淅川最动人的底色。
功劳属于过去。淅川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目前仍有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38万亩。淅川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淅川将充分利用飞播造林尽早实现“无山不绿”,搞好飞播林抚育经营,调整树种结构,为淅川再添绿多增彩,当好建设森林河南的排头兵。(原载于《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7日六版, 记者陈慧 通讯员杨佳超 裴志涛)
济源:立下愚公移山志 绿染王屋山下城
老愚公移山,新愚公洒绿。
在太行山造林困难地,愚公儿女在石头山上开创了鱼鳞坑造林的成功模式,造林技术成为我省地方标准。
还有一批新“愚公”,他们誓把荒山变绿洲,35年来披荆斩棘,苦干实干,凭着一股干劲、韧劲、巧劲,让飞播造林化身荒山绿化的又一利器。
济源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区、丘陵面积占88%。北部山陡、地险,南部沿黄地带土壤瘠薄,灌木丛生,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飞播造林乃最佳选择。
1984年,作为河南试点之一的济源进行首次飞播,为加速山区绿化开辟了新路径。此次飞播涉及王屋乡小有河、邵原乡娥山2个播区。
王屋山正是“愚公”的故乡,相传,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大山梁把愚公村与小有河隔开,村里的人只有绕过山梁才能去对面的小有河取水,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
此次飞播面积1.8万亩,成效面积就达到1.5万亩,令人振奋。从1984年开始,济源从未中断飞播步伐,每年飞播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
35年来,济源市飞播造林面积近90万亩,显著成效面积有30余万亩。济邵高速以北的山区、黄河小浪底库区北岸等播区,随处可见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飞播侧柏、油松、臭椿、榆树混交林。
目前,济源市林地面积181万亩,有林地面积129万亩,林木蓄积量38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5.06%,至少有5个百分点是飞播的贡献。2013年以来,济源相继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12月16日,济源又成为全省首个荣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的省辖市。多项生态荣誉加身,飞播造林功不可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济源的飞播造林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经验教训中不断探索前进。一路走来,有辛苦,有收获,有骄傲,有泪水。
济源一位老飞播人回忆,飞播初期,没有GPS导航设备和交通条件,播区大多位于坡陡路窄、人迹罕至的深山区,“导航基本靠手,交通基本靠走”。打航标线是飞播最艰苦的工作,当时的县林业局仅1辆吉普车,人员进山靠的是两条腿,一行10多人,扛着旗子,带着干粮,沿着山脊打航标线,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遇到河水就赶紧喝几口。挂烂了衣服,磨破了鞋子,大家都无怨无悔,有时候飞播作业结束,发一双解放牌的黄胶鞋,他们会兴奋好几天。
随着飞播造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省飞播站的指导下,济源先后采用了GPS导航、种子包衣等技术。GPS导航把人从打航标线的艰苦中彻底解放出来。飞播作业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飞播成效的高低。济源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进行实地外业勘察,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飞则飞、宜封则封”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植被盖度、坡度、坡向和坡位并且有一定土壤含量的区域作为飞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适宜树种,确保种子成活率。
提高飞播成效,重在“管”字上。近年来,济源坚持做到种子落地,管护上马,播后死封3-5年,活封7-8年。死封期间,除坚决执行不准放牧、不准砍柴割草、不准开荒种地、不准烧荒、不准挖药等“五不准”外,还实行以封护为主的责任制,以国有林场、乡镇林站为依托,组建护林队伍,切实加强管护工作。
同时,济源积极探索飞播林经营管理新模式,对飞播林进行分类经营,按照“无苗地造,疏苗地补,密苗地间,天然苗留,被压苗抚”的原则,分类施策。
济源山区集中在该市西北部,通过飞封造管多措并举,西部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高林茂,谷幽水清,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丰富起来。愚公林场架设的红外相机多次、多点抓拍到金钱豹、黑鹳、金雕、原麝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统计显示,目前济源市年均接待游客达到1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多年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使愚公故里王屋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方圆200多公里的王屋山红叶已经成为济源全域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富民效应凸显。
天女当空舞,散秀织新装。青山都是奋斗出来的。
济源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表示,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积极探索播区整地试验增加种子落地率,开展无人机飞播作业试点,提高播后补植补造和管护力度,增大彩叶树种比重,为济源全域旅游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建设又富又美的济源增绿添彩。(原载于《河南日报》2018年12月18日七版,记者陈慧 通讯员卢战平 王瑞静 李伟波)A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