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以“两高四着力”为引领 全面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9-18 来源:大象新闻

三门峡市林业局党组书记 局长 杨伟兵

  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门峡市林业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结合省委书记刘宁调研三门峡指示要求,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两高四着力”为引领,落实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为建设美丽三门峡、助力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林业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

  一、“两高四着力”战略内涵与三门峡林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两高四着力”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承载着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多重使命。这一战略紧密契合河南发展的时代需求,与三门峡林业系统的工作更是息息相关。

  三门峡市地处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国土三调”数据显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9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21%。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分别是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茂密,物种丰富,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则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在此栖息觅食。全市植物种类繁多,林木种质资源和珍稀植物种类位居全省前列,为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两高”是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林业发展侧重植树造林的规模扩张,而新时代的林业高质量发展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生态与经济协同,通过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实现从“种树”到“育林”的转变,推动林业发展向更可持续、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三门峡林业资源分布广泛、管理复杂,涉及林地保护、林木采伐、野生动植物管理等多个方面,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技术,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和有效防控,显著提升林业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为林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四着力”战略为林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林业产业带来新机遇。林业产业涵盖林木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多个领域,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独特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培育特色林产品,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还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着力改善民生,林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农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让林农因保护森林资源获得合理回报,有效激发了林农参与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林业的核心使命。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严守生态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有助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林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挖掘和弘扬森林文化,保护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围绕“两高”,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

  (一)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森林质量。加大森林抚育力度,根据不同林分类型和生长状况,科学制定抚育方案。对中幼龄林进行间伐、修枝、补植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持续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通过树种更替、林分改造等方式,将低质低效林转化为优质高效林。对于因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导致的低质低效林,引进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更替,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2.发展生态产业。充分利用三门峡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产业,实现林业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升级。在林下经济方面,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项目。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如连翘、黄精等,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同时,推广“林-药”“林-菌”“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打造集森林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森林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组织参加或举办林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等活动,加强林业产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林业品牌,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林业科研项目攻关。与河南农业大学、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广大林农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展示和推广林业新技术,如容器育苗、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林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实现林业高效能治理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林业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权责统一、分工协作的林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林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提高林业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对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完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办法,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林农手中。同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

  2.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覆盖全市的林业信息化网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建立林业资源监测、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林业资源监测平台,实时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林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森林防火方面,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监测技术,实现对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森林防火的效率和能力。加强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开展信息化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使林业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林业管理工作。

  3.强化林业灾害防控。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预警监测、扑救指挥、物资储备等体系。加大对森林防火设备的投入,配备先进的灭火机具、通讯设备等。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提高森林防火队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等体系。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三、落实“四着力”,拓展林业发展新空间

  (一)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林业产业升级

  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林业龙头企业与林农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积极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林业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依托三门峡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批集森林疗养、休闲度假、健身养生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鼓励林农和林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林产品,提高林产品的市场流通效率。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实现森林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转化,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为林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林业种植、养殖、加工、森林旅游等领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对林农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林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水平。根据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林木栽培技术、林产品加工技术、森林旅游服务技能等培训,使林农掌握一技之长,能够更好地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生态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林农手中。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除资金补偿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对林农进行补偿。

  (三)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和立地条件,积极推动秦岭东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及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全面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等自然保护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作,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管理水平,提高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功能。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林木采伐的管理,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严禁乱砍滥伐。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林地、林木的保护管理,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控制林地征占用,确保林地面积不减少,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四)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弘扬林业文化

  林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深化与价值重构,始终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一永恒命题展开,其文化内核的塑造,离不开思想层面的深刻变革。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变迁,要求林业人既要有洞察生态规律的科学认知力,也要有融合人文精神的文化创造力。以系统思维把握生态整体性,以辩证眼光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历史自觉传承林业遗产,以创新意识破解发展难题,以底线思维守护生态安全,在认知规律中筑牢文化自觉。唯有以价值取向为标尺检视行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内心准则,始终坚守生态价值的初心。以“政治统领、思想铸魂、实干兴业”为工作思路,依托“林业大讲堂”,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三标机关”,着力建设“五讲队伍”,培育“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枝叶关情、理想大同”的林业情怀,让林业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使林业文化从抽象理念变为生动实践,为事业的蓬勃发展汇聚了强大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