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南麓、黄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弯处,便是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国有南山林场。
9月14日一早,护林员王备战便已进入林区,像过去36年中的每一天一样,踏上了巡山的路。
林子已经郁郁葱葱,随处可见成片的侧柏、刺槐迎风挺立。而在60多年前,南山大部分还是荒山秃岭。
“在南山三代林业人的接力中,一片荒山秃岭才变成了漫山苍翠的林海,也创造了南太行造林‘济源经验’。”作为第二代护林人的王备战对这段历史熟稔于心。
1989年,不满20岁的王备战到林场当上了护林员,开始管护万亩森林。“林区在大山深处,只见树木不见人,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王备战回忆道。
三分栽、七分管。为了让前人辛辛苦苦培植的绿荫永远绿下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都坚持巡护,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太阳落山才返回护林房,一天来回几十里。
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2004年,两名盗树者在砍树时被他遇见,他们先威胁后利诱王备战,均未成功。
“他们砍树违法,休想偷走一棵树。”王备战说,后来盗树者强行开车逃走,他扑上去拦截,直到增援的同伴赶到。
为何如此坚持?“树多了,风沙就少了,黄河水也更清了。”王备战这句话虽简单,却道出了南山林场更加重要的意义。
南山林场不仅是河南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更是黄河中下游一道关键的绿色生态屏障。据科学监测,南山的森林多年来涵养水源2000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5万立方米,有力地保护了小浪底库区的生态安全。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南山林场迎来了新的机遇,生态修复力度加大,林木品种更加丰富,南山林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48%,植物种类达1500余种、动物种类达200余种。
“看着这些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王备战说,快要退休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片林海。
如今,他正带着年轻队员熟悉每一条巡护路线,讲述每一片林子的故事。“绿色屏障要一代代守下去,黄河才能永远惠泽中原。”他说。(记者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