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名片
野生动物保护员
他们是野外生灵的守卫者。核心工作包含对受伤、被困、迷途的野生动物实施专业救援,利用红外相机、GPS追踪等技术进行野外科研监测以及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提升全民保护意识等。职业要求具备扎实的生态学、动物学专业知识,出色的野外生存、勘察和应急能力,并需熟练使用GIS、监测设备等工具。最终通过运用科技的力量,守护自然瑰宝,维持生态平衡。
9月12日,在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员李弛走进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笼舍,开始小心翼翼地为一只受伤的黑鹳打扫卫生。
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打扫过程中,这只小家伙的警惕性很高,一直注视着李弛的一举一动。“90后”的李弛已然是一名“老手”,动作轻柔而熟练。
“你看这小家伙,刚救回来的时候可没这么精神。”李弛边说边为黑鹳换上清洁的饮水和特制的食物。
这只黑鹳是在今年8月份被热心市民发现的。当时它的翅膀受伤,无法飞行。经过专业人员的诊断、包扎等系列治疗后,如今已能站立进食。
“救护工作算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李弛介绍,从接收受伤动物到治疗、康复,再到放归自然,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和无限耐心。今年上半年,该中心联合全省各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专题放归活动5次,成功放归红隼等野生动物101只。
除了救护工作,野生动物监测也是保护员的重要职责。
李弛和同事们需要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收集野生动物的活动数据,跟踪种群变化。2024年,针对我省黑鹳潜在分布区,他们先后共200余人(次)分赴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11个地区,开展了12次黑鹳资源调查。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首次在鹤壁太行山与三门峡熊耳山段监测到黑鹳繁殖巢,实现了我省黑鹳繁殖纪录零的突破。
“通过长期监测,我们发现这几年河南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正在稳步增长。”李弛说,“以青头潜鸭为例,在今年,其繁殖巢数量和成功孵化数量均创新高,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靠救护和监测,更要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李弛经常走进学校和社区,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向孩子们和市民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很多伤害源于无知,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他说。
如今,在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我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形成了多方协同的良好局面。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合作,对救护康复的黑鹳、游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佩戴卫星追踪器,以便更准确地探索其迁徙活动规律;制定《河南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方案(2025—2027年)》,完成并上报了12个物种监测方案……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李弛看着已逐渐康复的黑鹳说。
这只黑鹳不久后也将重返自然,而李弛和同事们将继续守护在这条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道路上,用心用情,无怨无悔。(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于涛 孙好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