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陈锦永
主持人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莹 通讯员 马凌珂
在太康县独塘乡白龙王村,一片50亩的葡萄园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去年,4位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承包下这片土地,并将其命名为“大爱助农”家庭农场,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了进一步推动果园提质增效,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长期对口帮扶太康县,为“大爱助农”家庭农场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8月26日,就“大爱助农”家庭农场的葡萄园下一步如何“种”出好效益这一主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葡萄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陈锦永。
主持人:目前,“大爱助农”葡萄园种植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陈锦永:首先要肯定这4位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农业的热情和魄力,他们展现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目前,50亩园内主要种植有“阳光玫瑰”“夏黑”和“巨玫瑰”,其中“阳光玫瑰”占大部分。园区采用宽行稀植、避雨栽培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栽培模式,为长期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是品种结构较单一,主栽品种“阳光玫瑰”正经历着一场残酷的“价格跳水”,须加快引进多元品种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花果管理精细化不足,包括保花保果、果穗整形、转色增糖等环节还存在穗形不美、果粒不均、着色较差等问题,影响果品的等级和售价;三是土壤和肥水管理有待提升,部分地块因长期有机肥投入不足或负载过高,出现土壤板结、有机质偏低和盐渍化现象,须进行土壤改良与精准水肥一体化,实现节水减肥、提质增效;四是绿色防控体系不完善,当前病虫害防控仍依赖传统化学农药,须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进标准化、绿色化生产。
主持人:葡萄园提质增效总规划是什么?
陈锦永:我们的总规划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驱动”。“一个核心”是指以“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为核心。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关键是质量和品牌,不是产量。我们要种出“好看、好吃、好卖、好运”的“四好”葡萄,同时要提升“大爱助农”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两个驱动”是指通过技术驱动和模式驱动推动果园转型升级。技术驱动即全面推行“精准化、标准化、省力化”现代栽培管理方式,葡萄服务团为果园定制了全年农事管理方案,从萌芽到采收实现全流程标准化操作,确保葡萄品质稳定可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模式驱动重点为推进“一园多品、错峰上市”结构优化,引进早熟、特色品种分散市场风险,并扶持新农人开展“直播带货”和电商销售,借助线上平台突破地域限制,面向更大的消费市场,拓展影响力和收益。
主持人:请您具体讲下关键管理措施,在“阳光玫瑰”葡萄价格下行的情况下,该引入哪些品种?
陈锦永:一是做好土壤改良基础。系统开展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和菌肥,推行果园生草和使用生物刺激素,持续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根系生态环境。二是强化花果精细管理。严格落实花穗整形、疏果控产、转色增糖等关键技术,确保果粒均匀、糖酸协调、风味纯正,提升商品果率。三是推动轻简化和智慧农业。推广打药机、割草机、施肥机等机械装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稳步推进水肥升级和物联网设备应用,实现节水节肥、智能管理。四是加强果园风险防控。建立病虫害快速响应机制,推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同时制订低温、高温、涝害等灾害应急预案,完善通风、排水和遮阳设施,增强果园抗逆能力,保障稳产优质。
针对‘阳光玫瑰’价格持续走低的现状,建议转向“早熟抢市场、特色创利润、优质保基础”的品种多元化结构布局,这也是葡萄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具体品种推荐如下:早熟品种可选择“早巨峰”“早墨香”“中葡魅影”等早熟类型,提早上市、规避风险;特色品种可选择“妮娜皇后”“金之星”“黑皇”“黑阳光”等,进行精细管理、突出风味,瞄准高端市场;“阳光玫瑰”仍可保留,但须控产增质、绿色种植,打造精品果,同时搭配“夏黑”“巨玫瑰”等稳产品种,保障收益均衡。
主持人:葡萄园通过技术升级会达到怎样的预期?
陈锦永:我们对该果园有清晰且实际的预期。首先,在品质和效益上,优果率从当前70%提高至85%以上,果品外观与内在品质显著提升,预计销售单价可提高2—3元/斤,实现优质优价。其次,通过节水节肥和省力栽培,可实现节水节肥15%以上,人工成本降低1000元左右,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一园多品”模式可缓解当前对单一品种的依赖,通过“早特优”品种搭配,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销售效益。此外,“大爱助农”家庭农场也将逐步打造成具备可追溯和品牌故事的高附加值园区,初步形成线上线下溢价能力,为果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