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不“梨”不弃 ——河南万相农林十四年沙地成长记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9-02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万相红梨

  万相红梨园内,大白鹅在梨树下觅食杂草

  “十四年磨一剑,满脑子都是梨园。”8月22日,站在清丰县大屯乡雷家村那片723亩万相红梨园内,河南万相农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爱英望着满枝的硕果,眼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自豪与挚爱,仿佛在注视着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

  时间回到2011年,那时的雷家村黄河故道沙区,还是一片沙丘连绵的薄地,放眼望去,连一棵草都难以见到,西南方向的沙丘沙岗更是高达六七米。就是在这样一片看似毫无生机的土地上,河南万相农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入驻,以每亩每年900元的价格承租下了这723亩沙地,开启了艰难的拓荒之路。

  拓荒的第一步便是治理沙地。光是推平那些高耸的沙岗,花费的机械费用就将近15万元。为了改变贫瘠的沙地土壤,他们从新疆拉来上千吨羊粪,一点点改善土壤肥力。当年12月,他们种下了第一批8000棵梨树,没有想到,在沙土地上冬天种植乔木破天荒成活率达到了100%。

  2012年春天,河南万相农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大面积种植梨树,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此次种植的梨树成活率只有60%。由于沙质土壤颗粒化严重,漏水漏肥现象突出,梨树生长面临重重阻碍。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没有放弃,悉心照料着每一棵梨树。到2016年,梨树终于迎来了挂果,但收成却不尽如人意,仅收获了1万多斤果实。

  2017年,梨园终于迎来盛果期,所有人都期盼着能有个好收成,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给了万相红梨园重创,大家心中的理想之火险些被浇灭。

  到2019年,河南万相农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入的资金达到了1.1亿元。

  2021年年底,转机出现,招商的成功为万相红梨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招商带来的机遇,万相红梨采取了大规模的修剪、施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万相红梨园实现了从颗粒无收到首次采摘10万斤优质红梨的跨越。

  由于万相红梨的甜度高,还富含维生素C,在一名老中医的悉心指导下,万相红梨园开始熬制红梨膏。没想到,红梨膏一经上市,就凭借着醇正的口感掀起了一股寻觅“小时候味道”的热潮。随后,该公司在“老家河南”品牌专柜推出了“豫万相”特色品牌,产品开始在河南各个高铁站亮相。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豫万相”牌红梨膏止咳润肺的功效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也为其申请药食同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一段佳话。

  2024年,万相红梨园销售的品相较好的红梨达到了10多万斤,红梨膏则与开封祥和药业合作,由其代加工制作成瓶装中成药膏,年产量达上万斤。

  如今,走进万相红梨园,除了满枝的硕果,记者发现还有一个秘密——上千亩的梨园内生活着上万只大白鹅。这些大白鹅平时觅食梨园内的杂草,吃落下的坏果,有效减少了杂草和病虫害对梨树的影响。

  刘爱英笑着补充道:“这些大鹅浑身羽毛洁白油亮,我们还会把熬制梨膏剩下的梨渣喂这些大鹅,这样养出来的鹅蛋、鹅肉格外鲜嫩,还带着淡淡的果木香味。”

  目前,“果鹅”有机食品的申请正在推进中,人们满心期待着申请批复的那一天,渴望能早日品尝到万相红梨的清甜、红梨膏的醇厚以及果鹅的鲜美,体验那份赛过神仙的惬意与满足。而这片承载着14年心血的梨园,也必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王世冰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