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诗意,如今在河南省获嘉县焕发出新的生机。阡陌纵横间林网如织,万木葱茏处守护粮仓,一幅绿满田畴、村美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传统平原农业县,获嘉曾面临乡村绿化“找地难、找钱难、管护难、林农增收难”四大难题。2022年以来,该县创新机制,摆脱困境,让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相得益彰,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平原种树,首难在“地”。面对耕地保护红线与惜地传统,获嘉县以2021年特大暴雨灾后重建为契机,打响“农田基础设施大会战”,创新推行“路、渠、林、田、村”一体规划,将绿化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好农村路”等项目深度融合。“有路必培路肩、有河渠必修堤岸”。获嘉县副县长王荣世说:“全县依法依规划界定界,挖掘路肩、河渠堤岸、废弃宅基地、拆违腾退地等潜力。”两年来,1450公里路肩得以培复,723公里沟渠重焕清澈,精妙“挤”出绿化空间6000余亩。曾经的荒废地、垃圾坑,如今变身84.9万株树木扎根的“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游园”,实现了村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
位庄乡邓庄村村民贺鹏指着小菜园笑道:“以前这儿是堆垃圾的荒坑,现在摘着自家种的菜,看着满眼的绿,心里特敞亮。”
“一开始真是难,买树苗要钱,雇人栽树要钱,好多村想干却没本钱。”获嘉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四平坦言,全域绿化刚启动时,最大的愁事就是“钱从哪儿来”。
“过去部门单打独斗,现在攥指成拳!”获嘉县委书记赵明俊介绍,通过建立“群团作战”机制,林业、交通、水利、农业各部门协同发力,乡镇一线动员。县级财政投入50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成功撬动项目支持、乡镇配套、村级自筹、社会捐助、市场投入等多元资金3500余万元,加上群众投工投劳折算,总投入规模达6000余万元,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树种下后,如果没人管就白栽了。树木谁来管护?获嘉县用利益联结机制织密了管护网,构建了“林长+河长+田长”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行“村种村管、村种户管、户种户管、发包经营”四种模式,签订8300余份管护合同,实现“不栽无主树,未建先言管”。更让农民心动的是实实在在的“绿色账本”:一棵杨树8年成材可卖300元,百米田垄种植50棵,总收益1.5万元,集体与农户按3:7分成,农户可获1.05万元。林下种植射干、桔梗、金银花等中药材,每亩再增收4000元左右,“树上长钱,树下生金”成为现实。
截至目前,获嘉县新增平原绿化面积2.37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4.1%,小麦产量年均增长6%,村集体年增收600万元,农户年增收1500余万元。(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