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家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家门口”就业创业为纽带,直接带动960人就业,间接带动1500余农户增收。
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的致富产业,从一人创业到万人增收,天耕农业的故事,是科技兴农与政策惠农的完美结合,更是“家门口”就业创业行动的生动实践。
□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韩群涛 王震
8月11日,在濮阳县胡状镇后岗上村,一座占地320亩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内,一朵朵杏鲍菇在恒温车间里悄然生长,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承载着2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这里是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循环农业食用菌产业园”——一家由返乡创业者谢天根创立的农业龙头企业。
从2017年起步至今,这家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家门口”就业创业为纽带,直接带动就业960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间接带动1500余农户人均年收入达2.8万元,成为濮阳市“家门口”就业创业专项行动的标杆案例。
小小的菌菇,如何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答案就藏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返乡创业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兴农路
让技术扎根乡土,让农民看见希望。2017年,在外从事农业多年的谢天根回到家乡,带着对现代农业的深刻理解,创办了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彼时的后岗上村,传统种植效益低下,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寻出路。“农业需要产业化,农民需要新机遇。”谢天根决心用科技改变家乡面貌。
政策“护航”,点燃创业火种。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濮阳县“头雁回归”返乡创业行动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县人社局协调落实创业担保贷款800万元,协助流转土地320亩;科技部门牵线搭桥,促成企业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政府还为企业申请“扶贫龙头企业”资质,打通政策补贴绿色通道。谢天根感慨:“从实验室到产业园,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精准帮扶。”
帮扶机制
车间里的“幸福菇农”
59岁的村民林贵修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靠4亩土地维持生计,年收入不足6000元。2018年,他进入天耕农业的菌菇车间,负责菌包接种工作,如今月工资稳定在3700元,年收入超4万元。“早已脱了贫,现在挣工资供孩子上大学!”林贵修的笑容里满是自豪。在天耕农业,像林贵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三链融合”激活增收潜能。天耕农业创新构建“就业链+产业链+利益链”融合模式。建立就业链,设立“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困难农户,提供菌种培育、采摘、包装等岗位,累计吸纳本地农民工960人;打通产业链,与周边12000余户农户签订玉米芯、麦麸等原材料供应协议,带动户均年增收2000元;对接利益链,推行“入股分红”,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产业园,年分红比例达6%。
科技赋能
一粒菌菇催生产业集群
工厂化生产,让农业告别“土里刨食”。走进天耕农业的工厂化生产车间,智能化控温系统、自动化接种流水线、无菌净化车间等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企业依托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研发“菌芝源”“菇芝源”等品牌食用菌,实现日产鲜菇300吨,年产值3.9亿元。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远销北京、天津多地,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
“循环农业”释放生态红利。企业将菌菇生产的废料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周边农田,形成“菌菇—肥料—农作物”的绿色循环模式。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户节约化肥成本超100万元,更让3000亩土地实现生态改良。
政策助力
“家门口”行动打造共富样板
靶向培训,让农民变“技工”。濮阳县人社局将天耕农业列为技能培训重点基地,联合企业开设“食用菌栽培技术专班”,累计培训农民1200人次,发放职业技能证书860本。村民张俏俏通过培训成为质检员,月收入从1800元增至4500元。“持证上岗,底气更足了!”张俏俏说。
“党建+产业”凝聚发展合力。企业成立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带头攻关技术难题、结对帮扶困难员工。2022年,天耕农业党支部获评“濮阳县非公党建示范点”,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大企业,更要让更多乡亲共享发展成果。”谢天根表示,未来两年,企业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杏鲍菇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即食菌菇、杏鲍菇牛肉酱等高附加值产品,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0个。同时,企业将联合县政府打造“乡村振兴孵化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菌菇种植技术培训,力争3年内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加入食用菌产业链。
在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菌菇的芬芳与农民的笑脸交相辉映,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正如濮阳县人社局局长崔志红所言:“当产业扎根乡土、就业贴近家门,共同富裕的道路便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