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光山:荒山坡种出“摇钱树”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8-22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种植规模:油茶种植面积达32.37万亩,年产值11.5亿元,实现了荒山变“金山”

  ●产业延伸:实施“油茶+”工程,形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等全链条产业,链上从业人员约5万人

  ●文旅融合: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5.85%,葱郁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变成一个个生态产品

  8月11日,记者来到光山县,这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满眼皆是醉人的碧绿。近年来,该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胆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位于槐店乡的司马光油茶园里,一棵棵油茶树随着地势起伏绵延,红彤彤的油茶果躲在枝叶间成长。

  “十多年前,这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现在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树,昔日的荒坡地变成了今天的金银山。”槐店乡晏岗村党总支书记晏乃军感慨道。

  如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把荒山变“金山”,实现群众致富增收?光山县从2009年开始,将油茶种植作为富民产业,走出一条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之路。

  “一壶油”润泽千万家。光山县实施了“油茶+”工程,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生态护林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油茶产业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目前,光山县油茶种植面积达32.37万亩,去年年产值11.5亿元,培植各类经营主体747个,全县油茶产业链从业人员约5万人。该县形成了油茶种植、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打造、销售物流、产旅融合等全链条产业,获得“国家油茶标准化示范县”“国家油茶科研示范基地”“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中国油茶之乡”等荣誉称号。这片“绿色银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带领群众走出了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淮南(茶),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这是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光山茶的评述。

  光山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信阳毛尖茶的主产区之一,茶园总面积25.05万亩,干茶总产量1.61万吨,总产值14.82亿元,无性系茶园面积12.3万亩,良种化率49.1%,位居全省第一。

  “一亩茶”香飘海内外,好山好水出好茶。光山县绿色食品认证面积2.2万亩,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面积1.3万亩。搭乘着“一带一路”的春风,该县将神奇的“东方树叶”直销到沿线的各个国家。“我们的产品远销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1080万美元。”辰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涛指着一排排整齐码放的眉茶,乐呵呵地介绍。

  光山县利用独特的茶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实实在在把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大苏山森林公园管理区以茶为媒,积极探索茶园观光游,支持群众经营农家乐,发展农家乐18家、民宿40余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路子。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光山县围绕“一稻二油三特色”布局,聚力打造“光山蓝”优质稻(米)产业,构建集种业试验推广、乡镇片区基地、稻(米)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在全县建设优质稻精品区30万亩。“一块田”走出双收路。该县培育了“正礼牌”“四方景庭”“禾园”“豫南杏山”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虾稻米”品牌,实现了一麦一稻、一油菜一稻、稻虾共养立体种养模式。

  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让“一座城”水韵留乡愁。光山县实施官渡河区域综合治理,“一池碧水洗云天,十里画廊秀两岸”不再只是梦里的美好愿景,而是光山人民感受到的真切生活。

  美丽的生态画卷背后是光山人多年的绿色坚守,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四年“二级达标”,去年空气优良天数324天,全省排名第3,实施四水同治项目8个,建设县级幸福河湖5个,真正以“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打足了“绿色底气”。

  盈盈绿意,既是生态,也是产业。光山县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5.85%,“光山蓝”享誉中原,葱郁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变成一个个生态产品。光山县先后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天然氧吧县”“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今日光山,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两山”理论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大美画卷,正更加壮阔地铺展开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尹小剑 通讯员 盛鹏 翁晶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