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直通家门口,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居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房前屋后鲜花绽放、果树成荫,万亩油茶园绿意盎然……8月15日,记者走进光山县环龙山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仿佛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先导区位于光山县地理中心区域,紧邻县城区,北侧有沪陕高速十里镇站口、中部有大广高速光山东站口、南侧有大广高速泼陂河站口,在区位上具有承东启西、接南通北的地理优势,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
先导区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龙山湖周边的文殊乡、槐店乡、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以及十里镇、商务中心区、弦山街道等部分区域。共辖50个村(社区),总人口约11.4万人,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谈及先导区建设的做法,光山县县长丁春雷介绍,光山县始终将“三合”理念作为核心推进思路与实施路径,贯穿于先导区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一合是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先导区建设需求,重点整合资金、人才等关键资源,打破资源分散壁垒,将各类要素集中投向先导区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与人才保障,确保建设任务高效推进。二合是城乡融合。系统统筹谋发展,秉持系统思维,摒弃城乡分割的传统思路,将农村、中心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纳入统一规划布局。通过理顺城乡发展逻辑,实现城乡资源互补、功能互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三合是三产联合。在先导区内重点布局福牛集团、正和菌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企业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环节进行全链条拓展,有效提升农业产值与产品附加值,以产业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为先导区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生态筑基 绿色发展优势凸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先导区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品牌优势,串联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司马光油茶园等生态资源,辐射3个农业产业园、14个市级以上传统村落和近20个农旅景点。
光山县属丘陵地带,整体地貌特征可概括为“三山二水五分田”,地块分散、划埂而治、高差明显是显著特征。
“我们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点片结合,探索以稻蔬轮作、林药套种、林茶套种等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一地多用’产业发展模式,推动5.9万亩油茶、2.33万亩茶叶、1.45万亩蔬菜(食用菌)等绿色产业多元布局。”光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强说。
产业聚链 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光山县以探索种植养殖端规模化多元发展为目标,首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先导区内优质稻种植面积共9.39万亩,还有鸡鸭牛羊猪以及水产等养殖类产业。”曹强说,同时聚焦“两茶一牛”(油茶、茶叶、肉牛)和“光山十宝”特色产业,先导区重点推动“五个组团”建设,积极加入省级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联盟,延伸产业链条。
油茶产业加工组团。依托联兴、诚信等省级龙头企业,建立油茶加工基地,辐射全县32万亩油茶加工需求。
茶叶产业加工组团。以国家级龙头企业蓝天茶业为链主,与金星啤酒合作开发茶啤新品;大苏山整合26家茶厂加工资源,积极申报茶品商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肉牛产业加工组团。建立十里鲜牛肉食品加工基地,加速建设精深加工车间,满足全县50余家养殖基地3万余头肉牛的加工需求。
羽绒与农特产业加工组团。依托羽绒服装产业园、羽绒材料大市场、羽绒博览城等园区布局,形成羽绒加工集聚区,构建“养殖—加工—销售”羽绒全产业链。特色产业多点布局,先导区内油菜种植面积2.7万亩,苗木花卉2.18万亩,特色小杂果1.1万亩。
基建提速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光山县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乡村建设行动、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等为契机,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为重点,纵深推进全区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擦亮人居环境“底色”。
“15公里滨河南路提升工程完工,5.08公里村组道路改建实施过半;投资695万元的文殊乡水厂即将启动建设;龙山灌区节水改造主体工程年底竣工。”曹强说,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AI监控系统在4个乡镇铺设536路。另外,完成36户危房改造,垃圾分类治理已覆盖90%的行政村……
文化铸魂 乡风文明焕发活力
“锣鼓响咚咚,来说树新风,陋习要改掉,行动!”夜幕降临,十里镇五里店社区广场上,干部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新气象》三句半快板节目引来居民围观。
今年,光山县将文化振兴视为铸魂工程,在先导区建设中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戏曲进乡村公益演出已开展花鼓戏演出11场;保障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确保先导区各乡镇文化站持续开放;打造特色文化IP与品牌。“大别山党课别样红”系列主题党课通过红色宣讲推进“五进”,已在槐店、文殊等乡镇开展12场。文明乡风建设中,借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开展乡村光荣榜评选,所有村(社区)均完善“一约五会”制度。此外,先导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100余场次,惠及16.6万余人次。
先导区通过非遗传承筑牢文化根基、教育资源下沉培育文明素养、文明实践浸润厚植道德土壤、移风易俗改革重塑社会风尚、数字技术赋能拓展传播路径、政策机制保障固化建设成果,实现了“传统文明焕新、现代文明生根”的双重突破。
三治协同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现在好了,集装箱挪走了,路宽阔了。”槐店乡王寨社区鑫河茗城小区的住户们说。
此前,鑫河茗城小区的北门处曾放置有一个集装箱,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为此,小区居民和集装箱的主人刘某多次发生矛盾。
社区网格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向乡平安办进行了反映,乡平安办和执法大队多次到现场进行调解处理,刘某同意挪走集装箱,恢复了小区正常通行。
“我们创新推行‘党建+微网格’机制,构筑‘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网格化治理格局,疏通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至1909个网格。”曹强说。
另外,先导区建强基层堡垒,持续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目前先导区内已建设“五星”支部3个,“四星”支部11个;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人选79人。未来将继续抓好“一升一降”,打造基层治理队伍标杆。
“光山县将围绕先导区完善规划,加快进度,推进落实,让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光山县委书记李伟表示。(记者 尹小剑 通讯员 翁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