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郑州街头的水果摊上,阳光玫瑰葡萄3.98元一斤的促销价分外刺眼,与3年前40元一斤的“贵族”身份形成鲜明对比。而在不远处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十年磨一剑的新品种“中葡魅影”在观摩会上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种植户的追捧,21%的甜度与浓郁果香让它站稳高端市场。一冷一热间,河南葡萄产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型,而这场转型的核心密码,就藏在种质创新的土壤里。
价格“雪崩”
扩张失控下的品质之困
“如今好果地头价才3元一斤,3年前能卖到39.8元。”8月8日,在荥阳一处葡萄园里,种植户赵建立的叹息,道出了“阳光玫瑰”的境遇。
“全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60万亩飙升至2024年的150万亩以上,河南更是达到15万亩,夏邑、郸城等县该品种占比超70%。”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程大伟说。
盲目扩张背后牺牲的是品质和口碑。消费者直言,现在的“阳光玫瑰”口感差、没香味。症结在于农户为追求产量,将亩产从推荐的4000斤提至七八千斤甚至上万斤。同时,河南的葡萄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与云南、广西的反季节葡萄优质果形成悬殊价差,叠加电商平台次果低价冲击,“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加剧了“阳光玫瑰”当前的困境。
“不是品种不行,‘阳光玫瑰’的溃败,本质是规模扩张背离了‘品质为王’的市场逻辑。”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锦永指出。
种质宝库
30亩地藏着破局底气
就在“阳光玫瑰”陷入滞销时,郑州南三环内侧的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里,2100多份葡萄种质正默默生长。这片30亩的土地,自1979年建圃,一代代科研人在黄河岸畔筑起一座活着的“种子方舟”,里面覆盖世界葡萄属67%的种类,其中18个濒危野生种占全国总量的64%。
从浙江抢救回来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种蘡薁葡萄,全国仅存这1株;扎根46年的悬崖野生葡萄,仍年年挂果;“郑艳无核”“中葡金香”等本土良种,已让新郑种植户孙洋洋的40亩果园实现每斤10—15元的稳定收益。
“这里的每株葡萄都有‘身份证’,每一份遗传性状都可能是明天的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种质改良研究中心主任张颖介绍,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已为全国提供数十万份次科研材料,国内每年几十个新品种的诞生,几乎都有这些种质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课题组利用云南和河南的气候差异打造了创新的“南南加代繁育模式”,团队实现葡萄育种一年三代,为新品种快速迭代奠定基础。
新星崛起
“中葡魅影”的品质突围
今年6月,“中葡魅影”的亮相打破了早熟葡萄市场的沉寂。这个“阳光玫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课题组第三代品种“早玛瑙”的“混血”后代,从萌芽到成熟仅需90天,郑州市地区6月下旬即可上市,比普通品种提前一个月。21%的糖度裹着浓郁玫瑰香,果皮无涩、耐贮运,挂果一个月仍能保持风味。
“‘中葡魅影’填补了本地早熟红色浓香型葡萄的空白。”种植户刘贵周的评价道出市场痛点。在观摩会上,这颗国产新星让客商们兴奋不已。市场的热度迅速转化为行动。新郑是葡萄示范基地,已与郑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试种合作协议,双方将从优质苗木供应、精准栽培技术指导,到后期的市场对接与品牌营销,为产区提供全链条的强力支持,加速推动“中葡魅影”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实现标准化种植。
从“阳光玫瑰”的潮起潮落,到“中葡魅影”的横空出世,河南葡萄产业的转身,恰是中国农业转型的缩影:当规模红利见顶,唯有扎根种质创新、坚守品质升级,才能结出更扎实的“品质红利”。这颗改写“甜蜜叙事”的河南葡萄,正见证着中国农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的深刻变革。(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魏静敏 刘婷婷 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