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1860多亩油茶林层层叠叠,散布在山野间。树上,油茶果已挂满枝头,其种子含油量高,营养元素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这一片茶林,去年鲜果产量90余万公斤,比往年增产50%,产值200余万元。”该公司董事长陈世法介绍,通过集体林地流转,公司种植基地达3万余亩,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常年带动3300余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曾经的荒山坡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河南省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河南林业系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集体林改,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林业贡献。
加强科学绿化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淇县庙口镇上曹村西山上,鱼鳞坑成排成行、密密麻麻。栽种后的白皮松、山杏树已经挺拔站立,绿意渐显。
山高、石多、土少,作为曾经的山区困难造林地,当地利用“鱼鳞坑育林板、容器苗客土填、浇透水薄膜盖、深栽植摆石片、乡土树本地苗”的营造林组合技术,成功守护这片绿。
除了困难地造林模式,农田防护林建设、乡村绿化等各种经验模式在河南省也有了答案。
在获嘉县太山镇大张卜村,道路两侧、农田交界处都栽着深根窄冠的107杨树。该县通过培土复种道路两侧空间,增加绿化面积,为全域国土绿化拓展了空间。
如今,获嘉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4.1%,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4.2%,正努力实现有路必有树、有渠必有树、有河必有树。
数据显示,近5年,河南省实施4个国家“双重”项目、2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59个省级科学绿化示范项目等,完成造林957.4万亩、森林抚育1197.5万亩,森林质量持续提升。
作为科学绿化的重要一环,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质效也在持续提升。2024年,我省累计绿化沿黄生态廊道11.88万亩、1194公里,黄河干流绿廊全线贯通并持续完善提升,郑州、开封等5个示范段成为“网红打卡地”;711公里黄河干流沿线成为“鸟类乐园”;累计建设提升森林乡村1550个。
“今年是河南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收官之年,全省将完成营造林130万亩,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建设天蓝地绿、山美水美的美丽河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展林业产业
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在卢氏县官道口镇,海拔1200米的栎树林下,连翘、黄精等中药材与散养卢氏鸡形成立体种养系统。
“林上摘核桃、林中采药材、林下养土鸡,每亩综合收益超过6000元。”种植大户王建军说。
通过将林下经济与产业培育、结构调整相衔接,卢氏县持续做大林下经济规模,初步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产业格局。
卢氏县是河南发展林业产业的生动缩影。目前,河南以2个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82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为示范引领,集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
同时,人们对林业生态公共品的旺盛需求,也催生了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西峡县提升特色民俗村建设水平,建成“溪上云山”等特色民宿30余家,吸纳相关康养项目落户老界岭景区;南召县借力国储林项目,建成集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万亩多功能生态景区……
作为集体林业大市,南阳积极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旅融合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2024年全市森林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166万人次,年综合效益10亿元。
“2025年,我省预计实现林业年产值2500亿元。”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优质林果、林下经济等森林食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米袋子”“菜篮子”“油壶子”“果盘子”“酒瓶子”等五大产业齐头并进。
深化集体林改
把“两山”转化路径拓得更宽
河南省集体林地面积5895万亩,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90%。集体林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绿色生态基底的重要角色,发挥着林产品供给和富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河南以“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交出了一份绿富同兴的改革答卷。
“以前林权证里只写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现在改成了林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归村民,经营权归我们,更明确和规范了。”翻开新版“光山县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新天地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功斌一眼就看到了不同。
完善产权制度,是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2023年1月,光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光山县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全县统一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更好地维护各方权益。
如今,信阳市油茶种植面积158万亩,鲜果产量30万吨,茶油产量1.7万吨,年综合产值48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70%、155%、134%和345%。
如何实现多方共赢,河南亦有答案。走进信阳浉河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建设的苍术种植基地,3000亩绿意美不胜收。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苍术原液加工,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与周边150多户林农达成合作,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林农户均增收3500多元。”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有效破解家庭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目前,全省已累计流转林地2500万亩,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1.5万家,成为引领林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沿着绿色发展道路砥砺奋进、开拓前行,美丽河南的生态画卷必将更加壮美。(张香红 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