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谁来守护?
生态护林员是林草资源
管护的前哨屏障。
7月31日是世界护林员日,
旨在致敬默默无闻的护林员。
“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处”,
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
数十年如一日
坚守万亩林海、连绵青山。
李小波和同事在工作中。
盛夏时节,三伏时候,
位于群山之上的国有修武林场
虫兽出没,蝉声如唱。
今年50岁的李小波骑着摩托车
和同事们一起巡护着万亩山林。
镜头拉远,角度俯瞰,
南太行峰峦起伏、无边无际,
身着迷彩绿的他们如“林海一粟”。
修武林场局部。
这是李小波在林场工作的
第33个年头了。
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
每天做着单调的工作,
年轻时的李小波也出现过动摇。
有一天,一名老护林员
带他来到曾经是一片荒地的大水峪。
得益于森林生态保护,
那里“长出”了一块小水潭。
老护林员对他说,
我们保护森林,
森林就会给我们回馈。
护林员和森林生态是拴在一起的。
李小波和王小峰向山区群众宣传森林防火。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
李小波产生了使命感,
发誓要守护好这片森林。
山里的时光很慢,
工作的内容枯燥。
春季,劝返误入林场的游客;
夏季,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
秋季,严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冬季,森林防火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李小波和同事们却有诗意化的概括: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和大山打交道,
森林不会说话,
可它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梦想和责任。
夜巡深山。
33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
在林场的工作和生活,
也跟随着时代发生了巨变。
刚来林场工作时
山上全部都是泥路,
没有交通工具助力,
巡山完全靠着脚步。
他们住在寺庙改造的居所内,
大多数时候都是打地铺。
平时上山下山,
只能蹭老百姓的三轮车。
常常半个月回一次家,
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时候,
往往要一个月才能下去一次,
覆盖着冰雪的山路
走下去需要一天的时间。
王小峰、田霞
和李小波同一批参加工作,
也是修武林场成就的一对伉俪。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节假日不能回去休息,
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没法很好照顾老人和孩子。”
提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艰难,
田霞仍然感到十分亏欠。
这份遗憾,只能等到退休后
才能一点点去弥补。
王小峰和田霞正在林区巡视。
岁月匆匆,青山如黛。
肉眼可见的变化映入眼帘,
山更绿了,树更高了,林更密了,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
野生动植物也丰富起来。
李小波说,修武林场内
金钱豹、猕猴、野猪、黄羊数量增多,
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
他感到非常自豪。
出现在红外线相机镜头中的金钱豹。
从看护到防护,
从人防到技防,
护林员的工作方法
随着时代发展也在变化着。
无人机、红外线相机等现代科技元素
给护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李小波带领同事们学习钻研新技能,
以更好地操作新设备。
李小波在工作中。
因森林资源种类逐年增多,
生态文化内容多样,
林场先后被授予了
“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智慧化保护区建设
以及未来发展升级的智慧林场,
牵涉硬件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
看着队伍日趋老龄化,
李小波有着自己的思虑。
李小波三人正在安装红外线相机。
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
“我们将坚守岗位,
用实际行动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李小波说,他们希望
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入深山中,
像三十多年前的他们那样,
用青春和汗水书写
属于新一代的“护此青绿”的故事。
生态河南,何以青绿?
河南84个国有林场
668万亩的森林里
活跃着5.1万余名生态护林员,
9000余名天然林和公益林护林员。
他们是山区的“活地图”,
也是林场里的“百事通”,
用脚步与青春,
守护青山绿意,
筑牢生态屏障。
(刘瑞朝/文 张家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