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菌种生产都是自动化流水线作业,自动化装袋(菌包)、套环、压盖、装筐,智能自动上架,再经过高压灭菌柜灭菌,预冷室、强冷室降温,待到菌包温度适宜,在接种室准备接种,后进入培养室进行恒温培养,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损耗。”7月13日,在宝丰弘亚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该公司总经理曼永峰对记者说。自动化流水线另一边,工人们正在忙碌地为即将发往贵州的蜜环菌菌种装车。
科技加持,政策支撑。2021年,宝丰县成立了宝丰县食用菌协会。同时,县政府出台文件,成立了宝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食用菌产业链服务专班,制定林下种植免收土地租金及建设大棚补助资金的优惠政策。2022年1月,宝丰县出台《宝丰县食用菌特色农业保险实施办法》,为珍稀菌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同年10月,宝丰县邀请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专家高标准编制《宝丰县珍稀食用菌产业十年发展规划》,为宝丰县珍稀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2023年11月,宝丰县组织弘亚菌业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签约宝丰县珍稀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技术服务协议书项目,以创新驱动和新技术研发推广为载体,培育羊肚菌、竹荪、金耳等食用菌特色品种为抓手,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特色产业,赋能振兴。曼永峰首创的“三提供、五统一”模式,推动产业高效运转:产前提供优质菌种菌包、产中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产后提供畅通销售渠道,统一供应菌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管理、统一品牌销售。他还牵头成立了“乡村振兴技术学院”,将“田间课堂”开到许多村。3年间,超5000名农民掌握了菌菇种植技术,从“靠天吃饭”变为“靠技术致富”。截至目前,宝丰弘亚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已帮助县内农户建设食用菌大棚600座,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14个,林下珍稀菌种植面积达600亩,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
龙头引领,全链发力。近年来,宝丰县把珍稀食用菌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产业谋划、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导向、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通过整合政策、争取项目、人才引进、基础建设等多种办法,帮助宝丰弘亚、源泉农业两家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两家企业已分别成为“省级产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县先后建设珍稀食用菌高标准种植大棚2000座、现代化育菇智慧方舱30座,发展林下珍稀菌种植3000余亩,珍稀菌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鲜菇6000吨以上。
“宝丰县将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探索多元发展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小蘑菇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广军说。(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郭明瑞 通讯员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