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宜阳县锦屏山群峰苍翠,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如泼墨未干的山水画卷。
7月8日下午,在高村镇王眷村村民、党员聂其民的丹参种植田里,驻村第一书记王强正与他和几个药材种植户交流种植管理技术及管理经验。去年,他家的3.6亩柴胡、2.7亩丹参共收入2.5万元。前几天,他又新购了一批柴胡种子,准备再次扩大种植面积。
说起种植中药材给家里增加收入的事情,聂其民几个人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王强“能中”。
今年50岁的王强是洛阳联通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2022年11月受组织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退役军人的他具有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
王眷村地处革命老区,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多年来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谋生。 “我们村不依山、不傍水,发展特色产业一直不被群众看好。驻村后,王强一心为村里寻找产业发展方向,带领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该村委会委员李治温说,“我们多次邀请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侯典云教授带领团队前来进行土壤、气候检测。他们得出结论,我们村适合种植柴胡、丹参、连翘等中药材,品质、产量、价格都将高于全国同类中药材。”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百鸽兴奋地给记者介绍。
“村民们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大部分规模不大,且各自为战。实行规模种植,群众担心有风险,怕不好卖,所以积极性不高。为消除群众的疑虑,王书记带着工作队队员挨户家访细说中药材的市场需求,细算收益账。他自己带头掏腰包试种,风险自己担着,赢利给大家分红。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群众打消顾虑,纷纷行动起来,在自家农田里套种中药材。”种植户聂绍给记者介绍说。
“王书记争取到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购置履带式多功能拖拉机和柴胡专用收获机,使纯人工种植向高效机械化转变。”驻村工作队队员常汀笑着说,“主动出击,对接市场需求,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转变村民思想,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群众都富起来。”
材料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王眷村已发展中草药种植1000亩,群众每亩增收5000多元,全村年增收超500万元。
谈及村里的发展,王强信心满满:“我们将从村里的实际出发,把中药材种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带领全体村民蹚出一条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产业化新路。”(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生平 通讯员 张志瑜 乔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