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一群小燕子 成就一个村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4-23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刘王寨村的崖沙燕越来越多。

  “回来了?”

  “回来啦!”

  “多不多?”

  “咋不多哩,都住满了!”

  …… ……

  连日来,在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村民们的日常问候亲切中透露着一丝神秘。是哪位“老朋友”回来了?

  春季的颍河湿地,碧波荡漾,芳草萋萋。4月16日一大早,在刘王寨村南侧桥东的颍河北岸上,几名摄影爱好者正在“打鸟”。据了解,“打鸟”是摄影圈的“行话”,意为使用长焦镜头在距离很远的地方拍摄鸟类照片。

  “拍崖沙燕啊!今年终于回来了,我们早上6点多就来扎点了。”摄影爱好者郑学田告诉记者,这几年颍河河畔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刘王寨村的崖沙燕也越来越多,他们也循燕而来,不过,他们只是站在远处不时按动快门,“人与鸟已经和谐相处了很多年”。

  刘王寨村位于建安区西南部,颍河流经其境内。河道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常年栖息有白鹭、灰鹭、绿头鸭等野生鸟类,河道、湿地、沙滩、崖壁、动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这也吸引了村民们口中的“老朋友”——崖沙燕多年来到此安营扎寨。

  在刘王寨村南侧桥东的颍河北岸一堵高约6米、东西长约200米的沙崖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几百个洞穴,洞穴里不时飞出成群的灰褐色的崖沙燕,它们或俯冲,或盘旋,与颍河两岸的景色相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自然画卷。

  “从3月下旬陆续有崖沙燕飞回来筑巢,吸引了很多村民、游客前来观景。”据刘王寨村党支部书记司娇妮介绍,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崖沙燕,刘王寨村规划了50余亩的崖沙燕栖息地保护区,其中10亩核心保护区更是设置围栏,铺设草坪,种植花木,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并派专人每天巡视。

  “崖沙燕不仅给我们村带来了美丽的风景,更带动了我们村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司娇妮说,原本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刘王寨村,在崖沙燕的影响下,一跃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该村抓住良好的发展时机,在保护好崖沙燕筑巢地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利用荒院、废弃厂房打造了“河谷营地”系列文化小院,茶点荷塘、榆稼小院、耕读第、太极村舍等各具特色的民宿或散落村中,或比邻而建。2024年,刘王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并带动村民增收20多万元。

  记者在距崖沙燕保护区一桥之隔的颍河岸边看到,观燕通道上,不少全副武装的自行车骑友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路面的引导标识满足了徒步游客和骑行者的多种需要。

  “一路上水清树绿,景色宜人,空气清新,非常适合锻炼和观景。”骑行爱好者郑佩汶说,在这里骑行不仅能偶遇小可爱崖沙燕,还能邂逅花海绿植,“这里是理想中的友好绿道”。

  司娇妮表示,目前,该村周边的颍河治理工程正在全面开展,未来的骑行步道会增至12公里长、4米宽;村里计划在步道沿线设置鸟类科普展示设施、观鸟望远镜等,形成沿途生态景观,再现颍河鸟飞鱼跃、蛙鸣虫啾的景象。

  链接

  “崖壁建筑师”崖沙燕

  崖沙燕,又称灰沙燕,是燕科沙燕属的鸟类,其体长约13厘米。它们的背羽呈现褐色或灰褐色,胸部有一条灰褐色的横带,而腹部与尾下覆羽则是白色的羽毛。这种鸟类被列为“三有”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它们也是夏候鸟。崖沙燕常常在近水源的沙崖上筑巢,因此被誉为“崖壁建筑师”。(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宋广军 通讯员 陈灏 杨占峰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