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首页 > 要闻资讯 > 工作通览

农田林网建设的淮滨实践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3-20 来源:“森林河南”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信阳市淮滨县针对农田林网建设的资金短缺、空间不足、树种单一、管护较难等问题,做出了多方筹资、拓展资源、优化结构、明显产权等一些实践。

  一、多元化筹资,利用“四类资金”,解决造林资金短缺问题

  利用项目资金。近年来,利用生态防护林、高标准农田、村庄小果园等项目资金,完成采伐更新、滩涂地新造林、农村四旁绿化造林20万亩。全县44万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如网、渠相贯、路互连”林网生态格局。挖掘村庄房前屋后宅基地、村旁道路、沟塘堰坝等闲置地,栽植柿树、枣树、石榴等果树11.1万株,建设村庄小果园基地。

  利用社会资金。县农场与本地企业合作投资800万元,种植薄壳山核桃、蔬菜瓜果和草皮基地1000 亩,发展林下经济。

  利用自筹资金。谷堆乡王围村动员鼓励群众以投资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农田林网、沿河片林建设,按照“大家栽植、共同管护、比例分成、户户受益”的原则,栽植苗木4.8万株,林木采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288万元,群众户均收入0.9万元。

农田林网建设的淮滨实践

  利用公司资金。政府平台公司建设高标准农田流转林地3200 亩,通过实施低产林改造和人工更新,林农每年每亩林地直接收入 600元,政府平台公司增加了资产新资源、拓展了融资新通道、增长了林地新质力,一举多得、活力增强。

  二、土地高效利用,拓展“五种地类”资源,解决造林空间不足问题

  干道林荫化。全县国省干道、乡村振兴示范区县乡道路266公里列入绿化提质项目,统一实施景观改造建设、路肩平整培土、路树补植补栽、路域环境整治等提档升级措施,完成新植香樟、女贞、法桐、国槐、雪松等各类高大乔木2.64万株、整修路肩11.66公里、种植草坪22.4万平方,绿化率达到100%。

  水系林带化。实施“美丽河湖”工程,新建和完善护堤林、护岸林,提升河、沟、塘、堰、坝、渠等工程管理范围外的水系绿化质量,提高水系林木绿化率90%。

  农田林网化。以现有农田防护林网骨架为基础,在不占地的基础上,利用沟、河、路、渠栽植落羽杉等大乔木,改造、提升农田防护林网生态系统。

  村庄林果化。对适宜绿化美化的“四旁”闲置土地进行规划设计,大力发展果木经济林1000亩,培植乡村振兴林果后续产业。

  城区园林化。城区新建女贞、香樟、雪松大道6条,新增绿廊绿地150亩,新建口袋公园6个,打造“落羽杉风情园”30余处,新栽各类绿化树木、花卉、草坪等855亩。

农田林网建设的淮滨实践

  三、优化调整树种,采取“三项措施”优化树种结构,解决造林树种单一问题

  坚持适地适树。农田防护林以高大乔木落羽杉为主,国省干道及县乡道选择落叶与长青、开花与结果相协调的树种混合搭配,河湖岸线选择耐水、耐湿的落羽杉、杨树、枫杨树种,村庄绿化选择果木树种。

  突出乡土树种。保留本地适应性强的杨树、柳树等乡土树种的同时,大力推广兼具经济、生态和景观功能的本地繁育的落羽杉树种。

  提高混交林比例。严格按照“双70”造林要求,改变单一杨树造林模式,推广落羽杉和乡土、果木、花卉等多树种混交。

  四、完善造管体系,坚持“四个标准”,解决成活保存不高问题

  坚持整地标准。所有路肩按标准统一整修,高度略低与路面,坚持道路不培肩不栽植,不起沟不栽植,宽度不够不栽植,做到路渠沟树隔离分开,提高造林实效。

  坚持栽植标准。提倡机械打穴,保证树穴深度。提倡提前修枝,减少水分蒸发。提倡挖大穴、栽大苗、浇大水、深栽。落实封土、浇水、踏实“工作法”,确保苗木成活。

  坚持验收标准。坚持造林质量“二次验收”,按比例兑现苗木及栽植费用,达不到标准的,第二年重新栽植。

  坚持管护标准。全县326名公益护林员一线落实管护责任,项目验收后,统一将新植苗木资产移交村集体,签订管护合同、明晰林木产权、确定收益比例,管定责、林定权、人定心、树定根,确保栽植林木成活、成林、成材。(淮滨县林业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