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确山县乐山场
2022年10月以来,国有确山县乐山林场发扬塞罕坝精神,综合运用掏挖大穴、客土回填、崖壁喷播等技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秀山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让“秀山不秀”成为历史。其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要素保障
领导高度重视,省林业局原永胜局长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实地调研,多次听取秀山生态修复情况汇报。县政府成立秀山生态修复专班,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省级科学绿化示范项目资金和县级财政资金,为秀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坚持科学绿化,确保修复成效
科学编制规划。秀山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多次邀请林业、地质、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对树种选择、绿化模式、灌溉方式等内容多次进行论证,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选择树种。选择侧柏、黑松、黄连木、乌桕、黄栌、映山红、山桃等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常青、彩叶、开花相结合,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结合打造景观。
科学开展整地。秀山山体土层薄、坡度大,岩石裸露,为保存仅有的薄土层及原有少量植被,只能采用人工挖穴,作业条件非常艰苦。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挖穴15.2万个,挖掘土石方3万多方。为解决树穴保水问题,在树穴底部填充20 厘米厚的外运黄胶泥土,浇水让黄胶泥土下沉瓷实,提高保水能力。外运疏松的壤土对树穴继续进行回填。采用编织袋装土,依靠人力肩挑背扛,运至每个树穴,累计背运土方2.6万方。
科学进行栽植。栽植前每穴施复合肥300克。全部栽植营养杯苗,栽植过程确保苗木根部与土壤紧密结合,苗木栽植后浇透定根水,提高成活率。在每个树穴下方筑成水圈,便于苗木浇灌和储水保水。
科学开展管护。建成了三级提水灌溉系统,共建设100-430立方米的蓄水池5 座,铺设管道 50多公里,将河水从海拔79米处的河沿泵房,输送到海拔360米处的蓄水池,彻底解决了树木的浇水问题。实施封山禁牧,林区管护人员不定时开展巡查巡护,确保绿化成效。至目前,已栽植各种苗木15.2万株,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有效改善了秀山生态环境,野酸枣、野连翘等植物大量在此“安家落户”。
三、坚持攻坚克难,破解修复难题
对于林业人来说,崖壁修复是个新事物,也是废弃矿山修复公认的难题。秀山崖壁最大垂直高度近 100米,坡度达 90度,有些甚至是反坡。乐山林场借鉴外地经验,创新治理模式,开展崖壁修复。
清理岩壁危岩。人工清理高陡坡上部松散层及岩壁上的浮石、危岩,清除岩壁浮石和风化层,稳定基岩面。
实施挂网喷播。在崖壁上挂网固定热镀锌网两层,在网面上固定植生袋和草把。将细纯土按一定比例添加草纤维、粘合剂,与适量水混合制成泥浆,反复喷洒,直至厚度达到设计要求。最后按照四季有景观、有色彩的理念搭配喷播松、柏、野菊花、常青藤等多品种种子。
加强日常养护。布设喷灌设施,采取雾化灌溉养护。种子出芽前后,每日早晚各喷灌一次,全天保持湿润。夏季天气干旱时,每天喷灌一次。对种子出芽率低的,及时采取补喷补植措施。目前,崖壁复绿已初见成效,消除了“视觉污染”。
在秀山生态修复中,乐山林场始终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利用秀山独特的地貌特征、采矿遗址,坚持与休闲游憩、自然教育等相结合,实现秀山从生态破坏区到生态景观区的华丽转身。乐山林场将继续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努力探索“两山”转化通道,坚定信心,克难攻坚,为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天蓝地绿、山美水美的美丽河南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