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纬33至34度;山地、丘陵以及平原兼备,是鲁山县瓦屋镇的地貌特征。
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食用菌种植创造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瓦屋镇按照“党建引领、引凤还巢、联村共建、强村富民”工作思路,整合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围绕打造“香菇小镇”的战略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解锁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密码。
全链发展集群崛起
2月18日,雨水节气。山乡瓦屋镇充满着浓浓的菇香味道。
“过去种菌靠天吃饭,家家户户搭草棚,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瓦屋镇土桥村菇农焦禄回忆道。曾经的瓦屋镇虽以菌菇种植闻名,但长期受限于分散经营、技术落后、销路单一等问题,产业始终难成规模。
转机始于2019年。瓦屋镇抢抓鲁山县食用菌“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机遇,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瓦屋镇先后引进以匡长军、雷根宪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他们返乡创办了“九九乡情”和“尧荣菌业”食用菌龙头企业。同时,全力建设鲁山县食用菌现代化产业园,持续擦亮“香菇小镇”产业名片。
如今,瓦屋镇的香菇、金耳、赤松茸、羊肚菌、木耳等菌种的培育,菌棒的制作、销售、种植、加工和收购年产值突破2.5亿元。全镇19个行政村中,村村发展菌菇产业,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小香菇真正长成了大产业!”瓦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富彬感慨道。
科技赋能“智慧菌业”
在瓦屋镇食用菌产业园的智能温控大棚内,技术员吴四军轻点手机,棚内的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过去菇农凭经验管理,现在靠数据说话。”吴四军介绍,传统种植一年一季出菇,通过物联网系统,能够实现一年四季出菇,菇农一年四季有钱赚。
众所周知,菌棒生产是食用菌种植的首道重要工序。位于瓦屋镇的鲁山县食用菌现代产业园,是集研发推广、栽培生产、展示营销、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由鲁山县鑫润集团三农公司谋划实施,引进国际领先的“河北翔天食用菌菌棒自动化高效生产工程技术”,项目总投资11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于2023年4月开工建设,2024年12月,日产10万棒、年产3000万棒的标准化生产线已投产运营。
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食用菌制棒方法。“散料灭菌冷却、液态菌种输送、全料均匀接种、终点装袋成型”的一体化制棒工艺,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使制棒时间从原来的4天缩短至3小时,全程节省时间95%以上、节省劳动力75%,提高经营效益20%以上,无杂菌感染。传统家庭作坊式制棒升级为制棒工厂化、标准化。
“我们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河南省生物育种中心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达成意向,在园区成立联合实验室,加大食用菌育种、种植技术、菌袋成分研究力度。同时,智慧化种植模型也能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留痕,验证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在园区内直接商业化转换,丰富园区内容和链条。”鲁山县翔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隋杰说。
党建引领多元增收
在瓦屋镇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建引领发挥了关键作用。镇里牵头成立了鲁山县西北山食用菌产业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8名,引领带动瓦屋镇、观音寺乡、背孜乡、土门办事处等周边乡镇的21个产业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
党员们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新技术、新管理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瓦屋镇通过“联村共建”的发展模式,利用财政资金建设的食用菌大棚合理分配给全镇19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全镇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镇依托“九九乡情”和“尧荣菌业”等企业,建成“红鹰创业工程”示范基地和“香蕈助农·五星工坊”,产品不仅配送周边大型超市,还远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
产业兴旺也激活了乡村治理“一池春水”。在菌菇产业带动下,近三年,瓦屋镇返乡创业人数增长近百人。“现在村里年轻人多了,文化活动也热闹了!”返乡创业的90后菇农李雪杰高兴地说。
菇香四溢,誉传万家。早在2022年,瓦屋镇就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所产香菇被认定为绿色产品A级产品。鲜菇畅销全国各地,干菇和罐头产品出口海外。
瓦屋镇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其他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瓦屋在鲁山,它是鲁山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信在未来,瓦屋镇的“山乡菇事”将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让绿色经济的密码解锁更多的发展可能。(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