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土特产” 走出乡村 “新滋味” 包围城市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5-02-06 来源:河南日报

  西峡香菇“四季金”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对香菇种植大棚控温控湿,让温度和湿度更适合香菇生长。这是日前记者在西峡县重阳镇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看到的一幕。

  基地的负责人杨俊朝说,正因为科技的加持,西峡不仅能够冬季出菇,而且夏季也能出菇,实现一年两季出菇,让食用菌“四季生金”。

  现年49岁的杨俊朝是西峡当地有名的香菇种植“土专家”。1996年,西峡县推广种植香菇,在外打工的杨俊朝回乡种植香菇。当年,他种植香菇1000袋,收入1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尝到了甜头的他看到了香菇发展的美好前景,到1998年,他种植的香菇已经发展到了2万袋。

  当时,香菇只能在冬季种植,夏季高温季节不能种植。杨俊朝认为,不是夏季不能种植香菇,而是当时的菌种不适合夏季种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鲜香菇的需求越来越大,夏季也需要吃到鲜香菇,而不是只能吃到干香菇。于是,他将目光转移到香菇的上游产业菌种上,开始研究培育菌种。

  杨俊朝经常一人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县城和乡镇,白天到西峡县科研中心学习菌种培育技术,晚上查找相关资料。经过不断实验,他率先在全县培育出“钰森1号”“钰森3号”春菇菌种,并建成了全县首个智能化控温控湿“四季菇”大棚和工厂化恒温净化养菌车间,打破传统的种植和养菌模式。新培育出的两个菌种抗性强、耐高温,实现了一年两季出菇。

  新的菌种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2017年,杨俊朝成立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加工菌种和菌棒。他说,过去种植户普遍自己制香菇棒,虽然成本低,但坏棒多,出菇少,收益低。而工厂化制棒,杂菌少,无坏棒,质量高,收益好。现在,他的制棒厂年制菌棒2000万棒,香菇、天麻、灵芝、羊肚等品种市场遍布河南、河北及东北等13个省市,并与日本、韩国的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西峡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产量达30万吨(鲜菇),加工企业500多家,产品有6大类200多个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效益达200亿元以上,香菇及其制品出口额连续7年全国第一,连续8年全省第一。

  一年四季出菇,这是杨俊朝已经实现的梦想,也是他正在努力推广的种植模式。对此,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孔维丽说,伴随着冷链物流体系的日益成熟,消费者已从过去冬季吃鲜菇,发展到一年四季吃鲜菇。因此,在西峡、卢氏、泌阳、鲁山等我省食用菌大县,发展四季出菇势在必行。他们将研发培育更多适宜夏季生长的食用菌新品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李运海)

  灵宝苹果别样鲜

  春节前夕,灵宝市永辉果业的数字化智能分选线车间内,机器作响,果香弥漫,十几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一颗颗色泽红润的苹果在工人的安排下,“坐”上带有独特编码的果盘,在传送带上排起整整齐齐的队伍,依次通过一台机器设备的检测后,会按照重量、果型、甜度等被分成几个等级,再被自动分配到相应的工作位置,工人利索地把分级后的苹果摆放到果品周转箱内,进行下一步的分箱包装。

  “有了这台智能苹果分选设备,就像给每一个苹果都做了一次全身‘CT’,不光能看出苹果外表的伤痕、辨别果径大小,还能一眼识别果核内部的霉变,区分出果品的甜度,确保每个筛选出的苹果表皮完整、个头匀称、甜度适合,让果品的外观和口感都达到高品质。”灵宝市永辉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启超说。

  过去,苹果主要靠人工肉眼分选,效率低下不说,果品的品质不一,很多时候好果差果“撮堆儿卖”,总是卖不上价。现在,通过智能精选实现了苹果的分级分价销售,再配合包装的升级,让消费者实现了视觉、味觉体验感的提升,该公司果品的售价要比同类产品高出15%,“好苹果卖上了好价钱”,依然供不应求。

  自1921年引进苹果种植,灵宝苹果已有百年历史。灵宝土壤肥沃,降水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这些条件,造就了灵宝苹果的独特口感。

  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年产值56亿元,产业集群年综合效益达207亿元。越来越“红”的苹果已发展为当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灵宝市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围绕苹果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灵宝市积极探索发展“智慧果业”,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灵宝苹果,这个大山里的土特产,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味儿。

  在灵宝市苹果产业5G未来果园,物联网虫情分析仪、土壤墒情检测仪、果实果径传感器、鹰眼摄像头、智能病菌孢子捕捉仪……3000亩果园安装部署了66套智能设备,对果园的实时气象、土壤养分、果树生长、病虫害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果农在指挥中心和手机端,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果园的气象因素,土壤墒情、病虫害、苹果长势等信息,根据平台的预警信息开展果园管理,实现果树的‘精细喂养’。现在,3000亩的果园,两个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只需轻轻一按,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果园各个环节的作业。”高山集团乔沟苹果基地负责人孙建刚说。

  做强特色产业,还需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新业态。在灵宝,“苹果+产业”,正链接碰撞出不一样的新业态、新玩法,让大山里的土特产也“炫”了起来,潮味儿十足。

  在苹果产区的乡村,随处可见村民在直播架子前大方展示,侃侃而谈,说笑之间打开了网络销路,把灵宝苹果卖到了天南海北;不少种植园,开通了在线慢直播,消费者可以沉浸式体验苹果的生长过程,参与云上果园的果树认养,用好玩有趣的体验带动了“采摘游”等农旅新业态,拉近了土特产与年轻人的距离。

  近年来,当地以苹果为主题建立了全国首家苹果小镇、苹果展示馆、苹果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学生及游客10万人次,采摘苹果500余万斤,带动果农增收3000万元以上,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记者 翁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