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王占营: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牡丹产业发展
《 大河报 》
( 2025年01月22日 第 A05 版)
省人大代表王占营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蔡君彦文张琮摄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在最近爆火的热播剧《国色芳华》中,牡丹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元素之一,凭借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风姿,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
和剧中种植牡丹、研发牡丹新品种的女主角一样,省人大代表、洛阳农林科学院牡丹研究所所长王占营,已在牡丹研究领域深耕30多年。1月20日,参加2025年河南两会的王占营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和牡丹新品种培育相关的好消息,已培育出洛阳牡丹新品种“长枝芙蓉”和“夏日玫瑰”。
历经近20年培育出
新品种“长枝芙蓉”
王占营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研究所培育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牡丹品种有60多个,亮点各异。其中,历经近20年培育研究,通过多次改良后选育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长枝芙蓉”,是为牡丹切花产业发展专门培育的一个专用型牡丹新品种。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牡丹就是在大田、花园或公园里观赏的。其实不然,考虑到现如今很多人居住楼层较高,居住面积较小,又特别喜欢牡丹,研究人员通过科技创新,努力培育牡丹的鲜切品种,让牡丹像玫瑰一样可以做成鲜切花,插入花瓶观赏,进一步拓展牡丹花的价值。
牡丹花正常的花柄不会超过30厘米,由于花柄较短,插入花瓶后,露不出“脖子”,影响美观。研究人员精心选育出的“长枝芙蓉”这一新品种,主要特点就是花的枝条特别长,花柄可达到45~50厘米,并且,花形是蔷薇形的,颜色是粉红色,非常适合做切花,把牡丹亭亭玉立、雍容华贵的姿态更好地展示出来。
“长枝芙蓉”这一新品种2023年已获得了河南省林木良种证,并进行了品种权转让,预计3年左右便可进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届时,牡丹花也可以像每年“割韭菜”一样不停地“切”,把牡丹生产的周期缩短了,单位面积产值增加了,花农的收益也会进一步提升。
培育出花期特别晚的
新品种“夏日玫瑰”
除了适合做鲜切花的“长枝芙蓉”,洛阳农林科学院牡丹研究所还培育出了另一个花期特别晚的牡丹新品种——“夏日玫瑰”。王占营介绍,在洛阳,晚开牡丹的自然花期通常在4月15日左右,目前,该研究所针对各个牡丹观赏园选育出来的晚花品种“夏日玫瑰”,初花期在4月20日左右,比传统的牡丹晚花品种又晚了5天,是中原牡丹品种中开花最晚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不断创新,牡丹品种的演变也在不断改进,与时俱进。比如,起初,通常把颜色非常鲜艳的、花非常大的作为新品种来培育,近两年,聚焦到牡丹专用品种的培育上,切花品种、盆栽品种、药用品种等等,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从而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牡丹的开花时间延长
实现“四季开花”
此外,在牡丹栽培技术上,也不断在创新,把牡丹的开花时间无限制地延长,实现了牡丹的“四季开花”,彻底打破了“养花一年,开花十日”的传统。
“虽然在十几年前就有所体现,但是,近两年,随着设施园艺的发展,低温处理技术、生物技术等的科学运用,以及一些植物激素的运用,使四季开花的牡丹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花开的效果和自然花期一模一样,甚至个别品种开花时,比自然花期的花还要鲜艳还要大。”王占营说。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粮油、畜牧、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超百亿、超千亿产业链……这些,让王占营觉得信心倍增,牡丹是洛阳的特色产业,也是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下一步,希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配套发展设施农业等举措,深入挖掘牡丹产业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这一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花农增收,让“富贵之花”变成“富民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