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走进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高标准温室大棚气势宏伟。据了解,这里目前已形成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赵家村及周边村庄的群众,依靠食用菌种植、采摘、销售、冷冻及后期加工等,变得富裕起来。
像赵家村这样的食用菌基地,清丰县共有70个。
“链”就发展硬实力
清丰县坚持“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做好“三产融合”文章,讲好致富“菇”事。
清丰县突出产业发展规模效应,共打造70个集中连片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年产香菇、茶树菇、羊肚菌等11个品种菌菇43万吨。通过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家庭农场64家、合作社79家,7.8万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清丰县依托慷达食品、桃园建民等县域食品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打造食用菌加工拳头产品。目前,慷达食品小金鱼菌菇馄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3%,单品年销1亿袋;“野人日记”菌菇蒸饺、“饭来张口”菌菇辣椒酱成为网销爆品……
为发展农村电商,做优做强农批市场,当地培育大地密码、华董科技等本土电商企业21家。2024年,清丰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近20亿元,万邦农批市场全年交易额达180亿元。
联农带农助增收
清丰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创新五种帮带模式,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包棚创业。县直部门联乡建棚,脱贫群众“零租金”承包种植,做到集中产供销,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全县有1200户脱贫户包棚创业,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劳务承包。清丰县将食用菌大棚承包给企业,企业负责菌棒购买、产品销售等,脱贫群众负责种菇、喷水、摘菇等,双方约定分成,人均年增收约1.2万元。
菌棒托管。对于无劳动力的脱贫户,当地帮助脱贫户利用小额贷款、到户增收资金购买菌棒,将菌棒托管给企业管理,按约定参与分红。全县有1300户脱贫户采取菌棒托管的形式,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基地务工。清丰县组织脱贫群众就近到食用菌基地务工,从事采菇、削菇、分拣、包装等工作。全县有5000多人到基地务工,人均日收入50元以上。
受益帮带。针对年老体弱、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群众,清丰县适时引导鼓励合作社和商户每年拿出部分利润实施临时救助,每户每月可得到300元的帮带资金。
创新驱动谋发展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赋能?清丰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国家星创天地”“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清丰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8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实施企业家人才和科技人员引育工程,150余名技术研发人员、“土专家”和“田秀才”活跃在食用菌产业一线。
清丰县还积极推广资源利用,建立健全生态循环机制,不断完善“种、养、加、销”生态循环产业链。培育食用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5家,参与制定食用菌国标2项、省标1项,推广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清洁循环等技术15项。食用菌菌袋实现百分百回收处理,年均利用玉米芯、秸秆32万吨,菌糠综合利用率达98%。清丰白灵菇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杏鲍菇、海鲜菇等6个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A级认证绿色食品达10个。
要素保障增动力
近年来,清丰县聚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目标,做好规划、组织、政策三篇文章。立足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结合全县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县域西南部1区3镇2乡园区资源,高标准编制完成规划方案,打造“一核心、两基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清丰县及时出台了现代设施农业(食用菌)融合发展奖补政策,将5000万元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产业发展基金5亿元,实施生产基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科技装备支撑、农业绿色发展、联农带农益农“五大工程”,同时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开发食用菌种植保险,解决企业和农户后顾之忧,推动食用菌产业行稳致远。
“下一步,清丰县将紧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好强县富民之路,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清丰县委书记高尚功说。(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赵彦景 王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