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河南南阳南召:深耕林下打造“绿色银行”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4-12-03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连日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国储林城北基地的野菊花进入采摘期,农民趁晴好天气忙着采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56岁的南召县城郊乡贾沟村村民靳德营,去年以来在国储林城北基地从事野菊花的种植、管理、收割,每年务工收入4万多元。

  国储林城北基地辐射周边2个乡镇、6个行政村,项目区建设面积11600余亩。靳德营所务工的追梦岭项目区为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栽植树种为五角枫、元宝枫、皂荚、玉兰,利用林地空间林下种植连翘、芍药、菊花等6500亩。

  南召县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建设面积30万亩,总投资15.37亿元。以国储林项目为载体,依托项目工程建立完善了林(国储林主体工程)、果(建设特色林果5000亩)、药(林下种植中药材2.25万亩)、菌(建设年产2000万袋富硒香菇生产线)、游(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等五大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5年来累计栽植玉兰、五角枫、辛夷、杜仲5.5万亩,已建成鸭河口水库基地、育苗基地、城北基地、红梨基地、丹霞基地、云泰基地、白河基地等项目基地。项目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林下种植中药材22500亩,其中栽植菊花7100亩、连翘1万亩、百合600亩、芍药1200亩、桔梗1600亩、刺梨2000亩,昔日环鸭河口库区的荒山秃岭变成一座座“绿色银行”。

  项目区所在的8个行政村,通过入股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源公司”),年集体收入均在8万元以上,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国储林项目年实现综合效益3000多万元,成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花卉苗木产业是南召的支柱产业。立足“中国玉兰之乡”品牌优势,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实施“乡土化、良种化、容器化、订单化、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培育全冠苗木,提高花木质量。在林下种植方面,实施林业经营主体龙头带动战略,规范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林下经济总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扶持和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和组织化优势。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林下种植、林药间作等模式,在全县种植伏牛山石斛、白及、重楼、猪苓、菖蒲、百合、黄精、青钱柳、娑罗树等名贵中药材9600亩。其中,在乔端镇云霄曼连片种植3400亩,在板山坪镇樊楼村、上楼村、白土岗镇养马坪村连片种植4700亩,带动周边600户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3000余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公司分红,200户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

  南召县连续多年开展“中药材杯”“辛夷杯”“花卉苗木杯”竞赛活动,对高效生态林下经济、林药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好的乡镇给予重奖。林业部门积极与相关银行开展合作,创新以林权为抵押,开展贷款担保服务,目前已实现贷款1.6亿元。同时,利用各类涉农整合资金和衔接资金,重点支持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森源公司、河南联源公司、锦天园林公司、国际玉兰花木城等林业经营主体,共投入资金1.2亿元。近年来,南召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资源优势,积极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等“林+N”模式的实施,成功实现了林业产业与特色种植、生态养殖、观光旅游、森林康养的多形式、多层面融合发展,形成了林农工复合经营、上中下立体开发、长中短有机结合,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据统计,目前南召县林下种植63万亩,参与林下种植的农户7.1万多户,林下种植产值19.1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以菊花、连翘、石斛、桔梗、白及、黄精、猪苓、重楼为主的中药材21万亩,产值6.2亿元;林下养殖柞蚕30万亩,产值1.2亿元;林下养殖虫草鸡、鸭、牛、羊等40万头(只),实现产值2.8亿元。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县”、“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