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豫林专栏 > 廉洁文化苑 > 精神家园

舟载廉意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4-10-2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舟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对于官员来说,乘舟往往意味着离任或赴任。到底是楼船招展,还是一叶扁舟?有时候廉洁操守就藏在一些细节里,古籍中便记载了这样几则舟上的廉事,我们一起来了解。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羁旅行囊的分量或许体现的是物欲的多少,有一个“孔奂单船”的故事并不广为人知,却很值得我们了解。孔奂是南朝梁陈年间人,曾出任晋陵太守,就是今天的常州一带,属于殷实富足之地。孔奂之前的几任太守皆为贪婪之辈,口碑不佳。孔奂上任,不带妻儿,“唯以单船临郡”,其作风让百姓觉得耳目一新。不仅如此,孔奂领了俸禄后,随即分给孤寡,百姓甚是感动。郡中有富人见孔奂生活节俭,以为是手头拮据,便送给他一些衣物铺盖,孔奂拒绝了,表示自己作为太守的俸禄很高,怎么会买不起这些东西呢?只是看到治下还有百姓贫困,不忍独享温饱啊。孔奂不仅守住了清廉,而且节俭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份爱民的朴素情怀。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作为清官廉吏,去时还似来时贫应是常态。《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周镇漏船”的故事,说的是晋代周镇卸任临川郡守,选择乘船而行,没想到丞相王导来船上看他,又恰好下起了暴雨,一时间,窄船四处漏雨,竟无落座之地,王导惊叹表示,以清廉而闻名的胡威,也不一定比得过周镇啊,于是向朝廷推荐周镇为吴兴郡守。在奢华之风盛行的两晋,周镇的自律与廉洁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廉洁之心体现在一言一行中,有时还会外化为物象,陆绩的廉石就是很好的例子。三国时期,陆绩任郁林太守,他体谅民艰、爱惜民力、改善民生,卸任归吴时,只有十分简单的行装,船家担心船太轻,遇到风浪恐会颠覆,陆绩请船工搬来一块大石头压舱,方才平安返回故乡。这块立下功劳的石头开始被称为“郁林石”,后来人们为之修亭以遮风避雨,供人思慕,最终这块石头以“廉石”闻名青史。石本无名,因廉而名,廉石不朽,因在民心,后人还吟诗赞颂:“世人作官多好金,青凫白撰无厌心。君不见子孙转眼即销尽,能如此石留于今?”

  汉代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而流传千古,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在舟上却给出了别样的答案。在他离任时,部属相约一定要话别送行,这乃人之常情,但叶存仁等到夜幕降临才看见乘船而来的他们,原来,部属既想临别送礼,又恐他人闲话,故至夜间才来以避人耳目。叶存仁见到部属如此费尽心思,颇为感慨,礼物退还,还回赠一首绝句:“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好一个“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人立舟上,面对宛若无尽诱惑的起伏波浪,需要的是内心的定力,包拯为后世做出了典范。北宋庆历年间,包拯任端州知府,此地盛产绝好的砚台,是进献给朝廷的贡品。以前,端州知府多以进贡为借口,敛取超过贡数几十倍的砚台,赠送给权贵之家,使“贡品”成了“砚灾”。包拯则令下属“只征贡数”,不得超额征收,违者严加惩处,此举得到百姓拥护。在包拯离任时,他“不持一砚归”,后人据此进行了传奇演绎。说的是包拯船出羚羊峡,忽然狂风骤起,波浪翻腾,后经查问得知,原来是手下人收了一方百姓感激所赠的石砚,包拯立即取来掷入江中,立时便风平浪静,并于掷砚处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该岛是广东省肇庆市西江中的江心岛,如今,砚洲岛上人来人往,在包公祠中,我们能感受到当地百姓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一舟虽小,廉思无穷,载着高洁的人航行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传统廉洁文化的光彩,值得被后世永远铭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