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全省林业系统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统筹林草湿沙,齐抓建管治效,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林业力量。
9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即日起开辟“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之林业生态篇”专栏,进一步展示各地聚焦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新成效、谋划的新举措,为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林业力量。
九曲黄河,安澜壮阔。黄河流经郑州段,全长158公里,涉及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中牟县等6个区县(市)。
蜿蜒东去的郑州沿黄生态廊道,西起惠济区江山路,东至中牟县与开封市交界处,北至黄河大堤以北50至100米,南到黄河大堤以南500米,全长76.5公里。共建成骑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乔灌木7.84万株、草花地被239.23万平方米,建设驿站23座。串联着起点广场、天河秀林、八堡驿站、马渡观河、来潼赏花、杨桥月季园、郑东水中心、赵口听涛、九堡揽胜等多处靓丽的景观节点,沿黄生态廊道已成为广大市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试点先行,探索经验
2020年投入7557万元,由惠济区高标准规划实施了沿黄生态廊道八堡村示范段工程,按照“一廊、两线、三区、八景”布局,通过营造自然多彩的森林植物群落,形成集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健身、文化于一体的廊道景观,为沿黄生态廊道全段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科学规划,系统提升
针对沿黄存在的“东西四区生态不连通、南北五带景观不协调”的问题,经过认真梳理、归纳,2020年9月开始规划设计,编制了《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概念性规划》,提出“两脉、三带、四区、多节点”的总体布局,并通过实施六大提升任务,实现三大目标。结合各区的现状特点,各区县按照概念性规划,进行了深化设计,编制了实施方案和施工设计。
高效推进,狠抓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将其列为沿黄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项目和引领工程。多次听取汇报、现场调研,明确完成时限,专题研究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政策机制和各项工作落实,明确奖补政策,并下达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各区县开展建设。市指挥部积极发挥牵头指挥协调作用,有关市直单位和郑州黄河河务局密切配合,合力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及S312绿化工作,建立了日督导、周例会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协调解决。四个区县也成立相应的指挥机构,主要领导一线指挥,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严格标准,强化质量
为提高建设标准,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市指挥部制订了《郑州西部邙岭绿化及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导则》和《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清表抚育工作有关要求》,对施工建设进行技术规范,指挥部抽调各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每天深入现场加强技术监督。各区县负责详规设计方案编制的技术人员蹲守施工现场,随时提供技术指导,确保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建设。各区县项目建设采用工程化管理模式,聘请专业技术监理单位,进驻施工现场,强化施工环节质量监督,严把苗木、栽植、铺装等施工质量关,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选择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形成近自然分布的植树群落;采用深挖坑、改良土、架支撑、覆地膜、全冠栽、地埋管等技术措施,确保苗木成活率和景观效果。
五年来,郑州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公园体系构建、街区园区相融、品质内涵提升工程,初步形成“两带、三圈、四心、千园、三十一廊”的生态园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