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工作通览

黄石庵林场创新机制 走好绿色兴场之路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4-08-16 来源:

黄石庵林场创新机制 走好绿色兴场之路

  国有南阳市黄石庵林场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境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重点水源涵养区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林场始建于1956年2月,国有林地总面积12836公顷,森林覆盖率98.6%,活立木蓄积132.2万立方米;林场为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石庵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7个科室、14个保护站(点),现有在职职工213人,是南阳市面积最大、森林资源最丰富、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国有林场。近年来,黄石庵林场坚持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绿色崛起 美丽富民”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林长为总揽,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资源保护为根本,不断创新发展、推进改革,增强林场发展新动能,走出了一条场兴民富民发展之路。

  一、创新党建机制,让发展更有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林场党委坚持“强党建、优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发展原则,创新推行“1+4+N”党建工作机制,把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林业特色的五星党支部,创响“伏牛卫士”党建品牌,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建强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党员服务。为更好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林场推动党建工作向林区和职工群众延伸,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林区保护站,服务重点业务工作、服务林区职工、林农;同时,与太平镇东坪村党支部长期开展“联建、联创、联促、联帮”活动,指导村企林农发展石斛、山茱萸产业,组织党员先锋队深入林区一线,开展专题培训,为林农传授种植管理新技术,赠送优良种苗、栽培资料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坚持生态定位。林场坚持把保护生态、守护资源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加强巡林巡护,严防森林火灾和林木病虫发生,14个保护站点护林员守护近20万亩国有林区,切实把林区资源管护工作落实到山头小班,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二、坚持林长总揽,让责任更压实

  一是建立制度体系。黄石庵林场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林长制运行、林长巡林、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实施资源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提示单和重大问题督办函等“三单一函”,实行清单式管理、台账式落实。

  二是夯实工作责任。林场创新“林长+1+N”工作模式,建立林场、林区、保护站、保护点四级管理架构,形成四级林长13人,专职护林员132人、技术员36人、警员3人、监督员31人共215人的“四长四员”监管网络,构建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体系;同时,在林区主要路口和重点地段设立林长制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资源概况、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形成层层重视层层抓、人人参与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三是实施智慧管理。为实现林区科学高效巡林,守好绿水青山。林场升级改造瞭望台,优化森林防灭火指挥监测平台及综合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平台、红外相机监测等系统建设,提高森林防灭火、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物种资源统计等工作质效;同时,利用“林长通APP”“防火码APP”和“安全盾APP”功能,建立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对林长巡林、护林员巡护等情况实时监督掌控,打通林区管护“最后一公里”。

  三、科学经营管理,让山林更富美

  一是探索发展路径。林场结合场情实际,制定《黄石庵林场服务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场外融合经营改革,激发职工创新动力,为实现林场“二次创业”奠定基础。同时,主动与农村合作社及村民合作,规模化开展森林经营,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二是优化资源培育。重点开展森林抚育、国家储备林建设、国家珍贵树种培育,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升生态建设质量,确保森林健康、林分和树种混交结构科学合理。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高标准建设6000多亩大径级木材;加大林场名贵珍稀树种培育力度,补植改造元宝枫、七叶树、五角枫等珍稀树木近2000亩。

  三是加快科技赋能。高标准建立组培室,成功培育石斛1300余瓶、2.5万余株,有效解决曲茎石斛繁育难和栽植难问题;探索山茱萸嫁接技术,突破制约良种基地建设技术瓶颈,嫁接成活率达80%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合作,引智入场,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开展课题研究,与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南阳师院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研究,与郑州大学开展伏牛山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组织编写《曲茎石斛培养基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曲茎石斛模拟生境岩石栽培技术规程》《山茱萸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等河南省地方标准技术规程,为林场高质量发展汇智赋能。

  四、做大绿色经济,让产业更高效

  一是建立基地。林场发挥生态优势,做活“生态+”文章,林场党委带领干部职工建设伏牛山曲茎石斛林下仿生栽培种植基地、山茱萸国家良种基地、林下栽植伏牛山区黄精、七叶一枝花良种栽培基地,实现规模种植,盘活森林资源,厚植民生福祉。

  二是示范带动。助农增收是林场发展重要责任,该场在黑松沟、三岔林区建成山茱萸国家良种基地1200亩,推广“伏牛红宝”“伏牛红硕”“伏牛红丹”3个抗性强、丰产、果大肉厚的国家林木良种,示范带动附近乡村农民大力种植山茱萸,向西峡县推广山茱萸新品种,提高山茱萸种植成活率及成果品质,带动3万多农户10万多林农增收致富。

  三是林下生“金”。林场瞄准伏牛山区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历史传统,借助太平镇“全国优质山茱萸种植中心”及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在细辛、桦树盘等林区规划建设药材良种基地,鼓励引导林场职工和太平镇村民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中药材,实现规模发展。目前,太平镇林下种植面积4万余亩,年产值2亿元。

  五、强化森林保护,让资源更安全

  一是开展联防联控。实施“林长+警长”“林长+乡(村)长”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协作,共同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保护新格局。三年来,林场及其周边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没有发生一起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细化山林网格。将林场18个林区划分成76个网格,根据区域位置、管护难度、资源灾害发生情况分成三个风险等级,挂图上墙,落细落实。同时,制定防火、防汛、防病虫害等13项应急工作预案,分时期对林区风险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消除灾情隐患。

  三是科学精准管护。规划林区巡护路线45条,做到所有线路每天必巡,常态化、全覆盖开展护林巡护工作;建立林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做到瞭望台监测、护林员巡防、无人机巡护相结合,确保林区不发生森林火灾;在林区布设红外相机31台次,实时抓拍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保护管理。

黄石庵林场创新机制 走好绿色兴场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黄石庵林场将牢记初心使命,抢抓发展机遇,蓄势勃发,扬帆远航,走出一条生态美、林场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谱写新时代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新篇章。(省林业局林场种苗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