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信阳市南湾林场,地处江淮分水岭以北、大别山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林场建场于1953年,经营面积12.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8.6%,活立木总蓄积量87.6万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高等植物1693种,动物1405种,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56种,动物29种。树种以杉木、马尾松、麻栎、枫香为主。林场与南湾国家森林公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现有职工1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17人,下辖5个森林生态保护中心。近年来,国有信阳市南湾林场在省、市林业局的关心和指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国有林场100佳、500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深化改革,推进林场高质量发展
为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后半篇文章,南湾林场继续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不断激发国有林场内在发展新动力,在打造精干职工队伍、发展高效生态林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激励考核机制逐步完善。2018年国有林场改革后,明确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等,积极建立林场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在巩固人事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打破原有档案工资分配形式,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推行“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计发模式,拉开分配档次,建立“按劳取酬”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二是“国有林场+”模式成效明显。开展场外合作、委托经营等,依托自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河南大学合作建立研学基地,推广“林场+科技+科普”模式,吸引广大学者参与林场建设。依托南湾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多生态旅游项目,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年游客量达30万人次,经营收入2000多万元。三是林下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种植苍术、石斛道地中药材。林下种植面积200余亩,年经营收入100余万元。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不断提升林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林区民生。改造提升谭家河森林生态保护中心五峰岭管护站、跃进门管护站,新建谭家河森林生态保护中心综合管护房。对林场院内主干道、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提升,极大改善了工作环境,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科学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国有林场改革前,南湾林场大部分森林林分密度过大、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展后劲不足。在改革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后,南湾林场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确立了“以林为主、生态优先、科学经营、持续发展”的工作新思路,将追求森林“量”的增长转变为量质齐升,持续推进林场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编制了《南湾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南湾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方案》,统筹谋划建立科学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推动建立有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决策机制、积极建立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保障机制、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样板、探索国有林固碳增汇的经营模式等工作。二是坚持项目引领。把项目建设作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重点实施了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淮河上游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及省级森林抚育项目等,以合力攻坚、专班推进的方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根据生态区位功能不同,成功营造出针阔异龄混交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进一步提升水库周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实现了森林资源林分结构更“优”、生长环境更“好”、生态功能更“强”。近三年,林场共完成森林抚育6.4万亩,退化林修复1.7万亩。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推广应用人工杉木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谭家河林区2200亩的人工杉木林,采取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林下补植马褂木、枫香、檫木等乡土阔叶树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丰富生物多样,兼顾培育大径材,构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的森林结构,打造森林可持续经营样板。该经营模式被国家林草局收录到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模式谱集。四是坚持科技兴林。先后与中国林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南树北移、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探索建立符合林场实际的森林经营模式。积极开展试验苗圃建设,发展山桐子、榉树、黄柏、落羽杉等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100余亩,年育苗量约75万棵,有效保障林场各类生态建设需求。
三、保护优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湾林场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同时,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把森林资源保护作为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的重要保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守护好这片豫南林海!
一是织牢林政执法“保护网”。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绿盾”“利剑”“清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成功查处移交偷盗林木刑事案件5起,充分发挥了“查处一案、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警示作用,切实保障森林生态安全,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群众心间。二是织牢病虫害防治“隔离网”。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快速处置”的原则,“防”“治”并举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持续做好有害生物监测普查工作,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发生趋势,为实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及时准确掌握枯(濒)死松树情况,对枯死木进行伐除清理,利用无人机喷洒药剂和林间烟剂防治,对重点区域需要保护的松树通过打扎注射药物进行预防性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2023年,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16372亩,无重大疫情发生。三是织牢森林防火“安全网”。林场森林资源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森林防火任务重、压力大。林场不断完善森林防火工作机制,压实防火责任,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早期处置预案,切实做到火情早发现、早调度、早处置。持续加大火源管控,广大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开展防火检查卡口的值守工作,在游客密集区新增5个防火检查卡口。基层护林员、网格员始终坚持日常巡林工作,运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防火巡护。不断提升“以水灭火”能力,新增消防水泵系统2套,移动高压细水雾车2辆。在贤山和震雷山等重点区域,安装了38个5至20吨的消防水箱,并分别修建了14立方米和4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总蓄水量达644立方米,为以水灭火提供了水源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经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南湾林场聚力实干、固本创新,不断筑牢林业发展根基,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新时代下,南湾林场继续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融入基因血脉,持续当好素质过硬、吃苦耐劳的林业尖兵,不断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省林业局林场种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