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南水北调水质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石漠化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广泛呼吁,积极申请纳入全国调查监测范围。2021年7月1日,省林业局积极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汇报我省石漠化情况,报送了《关于将河南石漠化地区纳入全国第四次监测调查范围的请示》(豫林生〔2021〕72号)。2021年7月2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工作的通知》(林沙发〔2021〕63号),正式将河南省纳入全国第四次石漠化监测调查范围。随即省林业局抽调省市县144人组成调查队伍,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采用无人机等先进调查手段,全面摸清南阳市石漠化土地底数,编制完成《河南省南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报告》。据调查,南阳市石漠化土地总面积100.95万亩。
(二)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南阳石漠化治理。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南阳石漠化治理,省林业局成立了石漠化治理工作专班,积极安排部署,力求石漠化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印发石漠化治理工作方案。省林业局印发了《河南省南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方案》(豫林生〔2021〕89号),确定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南阳市100.95万亩石漠化土地治理。二是制定石漠化治理技术方案。立足石漠化治理工作实际,编制完成《河南省南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技术方案》,制定了石漠化治理推荐植物名录,科学选择绿化方式和植物配置模式,确定主要治理技术措施,努力构建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林。三是组织开展石漠化治理。根据南阳10个县(市)石漠化治理面积,与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相结合,精准落实年度治理任务,精细编制年度作业设计,严把作业设计质量。省林业局对南阳市涉及石漠化的10个县(市),每县明确省林业资源监测院1名骨干技术力量包县,开展全过程技术指导,强化技术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对南阳市石漠化治理的督促检查,建立石漠化治理造林季节周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县(市)石漠化治理工作进度,确保治理成效。截止到2023年底,已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72.98万亩,占100.95万亩总治理任务的72.29%。剩余任务将于2024年底前全面完成。
(三)多方筹措,积极落实治理资金。省林业局一直大力支持南阳石漠化治理工作,从规划引领、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多渠道、多方位筹措建设资金,集中开展石漠化治理。2022年4月印发的《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将“科学开展沙化石漠化治理”作为重要内容,要求提升石漠化治理综合水平。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规划专项资金,优先将南阳市石漠化治理年度任务列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营造林补助项目范围,落实河南省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资金,支持南阳市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2021年以来,省林业局积极向国家争取实施了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河南省鄂西北山地和丹江口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淅川县)和秦岭东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南阳市)等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二、下步打算
(一)实施综合治理。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以植被恢复为重点的生态工程,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等措施,综合治理,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实现生态富民,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提供生态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2017〕37号)、《河南省自然资源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豫财环资〔2021〕4号),将重点生态保护修复事项确定为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目前均设立有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可对石漠化治理等方面的生态修复事项给予支持,省林业局将依照有关政策继续支持淅川等县(市)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
(三)强化后期管护。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认真落实好苗木管护责任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对已实施的项目,积极争取管护资金,加强后期管护,对造林成活率低的地块开展补植补造,确保石漠化治理成效。
(四)实施动态监测。以年度林草湿荒综合监测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与国家同步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为石漠化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2024年6月27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林业局 0371-65696983
联系人:江 帆
邮政编码:450045;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北路81号
建议正文:
关于“强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南水北调水质”的建议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承担着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淅川县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居丹江口库区各市县之首。石漠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是影响水质安全的重要隐患。由于河南不是国家石漠化重点区域,石漠化严重现象被忽视,从2005年开始至今,淅川县不断争取国家专项石漠化项目,都未被纳入。近年来,淅川县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系列问题和困难,急需在项目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一、淅川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淅川石漠化主要由于喀斯特地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逐渐造成石漠化。次要原因是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人多地少,水库周边群众存在开荒种地,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加剧了荒山石漠化。
石漠化山体基本是石灰岩,基岩裸露、砾石堆积、土壤瘠薄、植被稀少,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41吨/公顷,每年流失土壤220万吨,致使水源涵养能力极低,严重影响水质安全。
二、淅川石漠化现状和特点
该县石漠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分布广。县域石漠化区域主要分布于丹江口库区周围和丹江河、鹳河、淇河、滔河等河流沿线的山体中上部,山体岩层主要是石灰岩,涉及荆紫关、寺湾、西簧、毛堂、上集、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盛湾、仓房、马蹬、香花、九重等14个乡镇。二是面积大。境内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面积125.8万亩,其中,石漠化面积52.3万亩、潜在石漠化面积73.5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0%、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5%,是全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居整个丹江口库区各市县之首。三是治理难。石漠化区域坡陡石突、基岩裸露,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高,树苗成活率与保存率低。
三、淅川石漠化治理情况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近年来,淅川县把植绿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举措,全县上下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精神,每年以10万亩的造林规模推进石漠化治理。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0亿元,治理石漠化面积38.2万亩,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环库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52.4%,营造出了“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的美景,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成果但仍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
四、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是生态造林成本高。淅川县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每年造林需要肩挑背扛、客土造林,大大增加了造林成本。同时,受严防耕地非粮化政策影响,造成造林地块分散,导致前期调查成本和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费用加大,按现行造林投资,石质山地高标准造林每亩最低需要2000元,严重石漠化区域每亩投资在5000元以上,而上级荒山造林每亩补助在400一900元,与淅川县造林实际需求相差很大,影响造林质量和灭荒速度。
二是后期管护投入不足。目前大部分林业项目国家仅投入一次,给一年的补助,而没有后期管护、抚育等其它费用,投入不足,造成后期管理跟不上,林木保存率下降,影响石漠化治理成效。
五、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倾斜支持。目前还有18万亩石漠化亟需治理。建议上级在国家专项石漠化治理项目、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修复)等相关项目予以倾斜照顾,每亩按5000元投资标准进行造林,帮助淅川县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步伐。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后期抚育管护对石漠化区域造林成效至关重要。但目前大部分林业项目国家仅投入一次,给一年补助,而没有后期管护、抚育等其它费用,造成后期管理跟不上,林木保存率下降,影响石漠化治理成效。建议上级结合淅川县实际情况,按每亩每年管护费600元的标准,连补三年,确保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