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门峡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表扬市“一招鲜、一招赢”改革突破成果,国有卢氏林场“构建‘四个三’建管护用工作机制,全力打造现代化林场”改革案例位列其中。
长期以来,国有卢氏林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渠道,着力增绿管林兴业,创新建林、管林、护林、用林工作机制,森林资源总量、蓄积量和覆盖率持续增长,“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有力夯实,成功获评全国“十佳林场”,入选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试点。
一是“三措并举”推动增绿精准化,厚植生态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制定卢氏县“十四五”林场发展规划,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原则,合理搭配树种,丰富绿化层次,把打造精品与建绿造绿结合起来,开展科学增绿,推动增绿精准化。截至目前,国有卢氏林场森林蓄积量188.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4.6%。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县域特殊地形地貌,通过集中连片种植、苗木合理搭配模式,从优选择适合地域特点的苗木品种、规格,依托国土绿化、义务植树、困难地造林和退化防护林修复等工程,深入实施“山头戴绿帽、山腰披绿衣、山脚穿绿靴”营造林工程,林分结构有效调整。
坚持种管结合。建立林场与林业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协作机制,持续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科学育苗水平、加大后期管护力度,着力提高苗木成活率,提高绿化质量。近5年,累计完成中央财政各类林业工程12万亩,完成各类造林抚育工程14万亩。
二是“三力齐发”推动管林科技化,筑牢生态屏障
发力平台支撑。创新建设智慧森林管理平台,修订印发《卢氏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通过视频监控、红外相机监测、巡查员手机录像拍照、移动视频等方式采集信息,第一时间动态掌握一手信息资料,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巡林护林效果显著提升。
发力技术创新。围绕油松国家级良种基地建设,聘请高级科技人才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种质资源建设,先后选育优良无性系建园材料60个。截至目前,基地规模超4480亩,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发力数据集成。全面对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与国土“三调”数据,建立天然林资源数据库,完善“一张图”纠错机制,精准开展公益林建设成效监测,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严格补进、调出程序,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数据化体系。
三是“三管齐下”推动护林制度化,严守生态红线
织密“人防管理网”。聚焦“长”上尽责,实行林长包片区、部门包护区、护林员包山头的“三包”责任制,做到山头有人管、林内有人巡、块地有人守、林场全覆盖。着力“制”上创新,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绩效工资考核激励机制,创造性将林场基层管护人员纳入财政全供管理,在河南省率先争取到乡镇补贴,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
打好“技防组合拳”。夯实科技支撑,配套建设林区入口电子预警系统,精准录入进出林区人员信息,实现集中研判、实时查看、同步部署、科学决策一体处置,确保林区安全。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与林长制深度融合,健全落实病虫害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推动防治模式向事前预防测报转型,全场持续50年无重大林业病虫灾害。
建好“物防防护网”。研究制定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两清单一机制”,筑牢双预防体系,配备安装萤石视频管理系统智能语音宣传杆34个、应急无人机2架、高清远距离视频监控系统4套、红外线摄像机10台;组建60人的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队伍,常态化组织训练和技能培训,林场连续40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四是“三业同兴”推动生态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
做大连翘产业。深挖卢氏连翘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统筹各类林业生产项目资金改造提升连翘产业片区3个、连翘种质保存基地1个,林场高产优质连翘连片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值超1500万元,实现林场增效、林农增收、林业升级多方共赢局面。
做优康养产业。紧抓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机遇,积极开展碳汇交易、增强碳汇能力,持续增加GEP总量,夯实“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年平均游客超过20万人次,带动周边从业群众3000余人。
做强林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采集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持续扩大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区域特色林下种植养殖产业规模,林场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800余万元。(林琳 杨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