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清晨,白雾笼罩山间,伴随着呼啸而过的冷风,太子山林场的寒意愈发浓烈。
一如往日,天边刚浮起一抹鱼肚白,陈人范就准点醒来,拿起柴刀、锯子,匆匆赶往1公里外的码头,与其他护林队的成员坐船去山林里开始一天的护林工作。
1975年,一群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决心献身林业,成立了太子山林场护林队,成为河南省唯一的水上护林队。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地处“出水口”的淅川县太子山林场成为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植树造林、消除火灾隐患是护林队的主要工作。
“这个季节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更要小心,这2.8万多亩茂密林地来之不易。”护林队员周国华裹紧了棉衣,向山林深处走去。
22平方公里的太子山林场,形如一只张开的巨手伸进水库,形成了五道湖汊。山路崎岖难行,两山之间要绕道几十公里,护林队巡护除了借助船只往返,还要一路“披荆斩棘”。
“一天起码要步行20多公里,不知道磨坏了多少双鞋子,现在这些小路都是我们一步一步踩出来的。”队员杨俊将拿着柴刀随手拨开一根树枝,指着前方的羊肠小路介绍。
48年来,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10万立方米以上。陈人范和队员们种下片片绿林,管护座座青山,用48年的坚守,硬是把荒山秃岭“绣”成了林海。
镐、锨不知用坏了多少把,打钎时队员们虎口上的裂口就没长住过,好不容易把石头缝凿成了一个个坑,还得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树苗、泥土、石头。
“当年亲手栽种的松、柏,苗木只有手指那么细,如今长得比脸盆还粗,过几天就想去看看它们,每次来到林场就不想走。”陈人范语气唏嘘。
山有多绿,水就有多清。2023年12月11日,水利部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工作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水质安全保障。
明年2月,场长陈人范就要退休了。
“退休不退‘责’。”陈人范一边憨厚地笑着,一边望向远处那片山林,“我要继续为这片青山绿水奔走,培养出更多的接力人,一起呵护丹江生态屏障,捍卫祖国的绿水青山。”
民权林场野岗分场副场长翟文杰
握好“接力棒” 筑牢“绿色长城”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寒冬时节,记者走进有“河南塞罕坝”之称的民权申甘林带,被大雪覆盖的林海宛如童话世界,美极了。
“这里本没有树,都是沙荒,是一代又一代林场人造林治荒,才打造出了一片绿洲。”12月20日,民权林场野岗分场副场长翟文杰说。
“85后”的翟文杰是民权林场的“林三代”。1962年,翟文杰的爷爷翟际法从洛阳林校调到民权林场工作,参与改造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黄河故道。“我从小在林场长大,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和父亲到林场玩。爷爷经常给我讲他们造林的故事。”翟文杰说,“那时候他们非常辛苦,全场就十六七个人,管6个大林区,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渴了就喝点凉水,困了就在沙窝里挖个地窨子席地而眠,被子上都刮了很厚的沙土,一心只想着把林造好。”
种树不易,守护更难。翟际法的儿子翟孝林和翟鲁民纷纷加入造林护林的队伍。翟孝林是翟文杰的父亲,高中毕业后,成为民权林场的种树人和守林人。20世纪80年代,林木被大量砍伐、毁坏、盗采,翟孝林就和同事们昼夜巡逻,坚决要守住父辈当年种下的这片林。自小受祖辈、父辈的熏陶和影响,翟文杰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如今他已经在林场工作了18个年头。“三代造林人,都是英雄汉。”这是民权林场人对他们一家祖孙三代扎根林场的赞誉。
作为第三代造林护林人,翟文杰接过先辈传下来的接力棒,践行林场人的职责和使命,以林场为家,以树木为友。翟文杰告诉记者,每天巡林两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但现在巡林比爷爷他们那时代要方便,起码工具设备先进了很多,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造林补植,做好森林防火、病虫害检测、林业工作宣传等,守护着这片绿、这片林。
如今,国有商丘市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9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四大平原人工林、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
“新的一年快到了,我们又增加了300多亩的林场面积,下一年我们仍要种好树、巡好林,坚决守好这‘绿色长城’。”翟文杰说。(孟向东 李栀子 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