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一棵棵辛夷树迎风伫立,毛茸茸的辛夷花蕾挂满枝头,辛夷药成熟后饱满的花蕾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12月4日,在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西花园村山间林地,20多名群众腰间系着箩筐,攀爬在粗壮的辛夷树杈上,利用天气晴好有利时机抓紧采摘辛夷花蕾。
冬闲人不闲。11月进入辛夷采摘期,一个月以来,西花园村群众一直在忙碌着采摘辛夷鲜桃,今年辛夷价格上涨,每公斤辛夷鲜桃的价格由20元上涨到30多元,群众采摘的积极性高涨。西花园村村民刘保敏说:“早上六七点,天刚亮,我们吃过早饭就开始上坡采摘辛夷花蕾,一天一人能采摘二三十斤,按今年市场行情来算,一天能卖上四五百元。”
谢学军是南召县云阳镇西花园辛夷种植大户,家里种植辛夷树2000多棵,每年采摘鲜药桃近1万斤,是一位闻名远近的种植“老把式”。老谢结合自己种植经验,向群众推广辛夷树矮化管理技术和“卧倒”种植技术,使辛夷产量明显增加,采摘安全风险大大降低,漫山遍野的辛夷树成为了农户致富“摇钱树”。
南召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确立了“1+3+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围绕柞蚕这一传统产业,发展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药材3项支柱产业,培育艾草、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科学规划布局以西北部山区为主的香菇种植区,以南部浅山丘陵为主的万亩艾草种植区,以东部山区为主的苗木花卉种植区,以中部丘陵为主的柞蚕养殖区,以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为主的体闲观光乡村旅游区,做大做优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山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南召县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实行分类指导,促使特色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目前,全县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25个,其中,城郊乡10万亩国储林基地、小店乡鹰山万亩辛夷基地、马市坪乡6000亩菊花基地、白土岗镇3000亩中药材基地、留山镇1000亩红梨基地和太山庙乡肉牛为主的种养加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形成了县有产业集群、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项目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格局。
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上,南召县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捆绑利用各类资金,累计投入政策性项目资金、涉农整合资金、金融信贷贷款、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10亿元,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其中,投入统筹整合资金3000万元、债券资金1.15亿元支持四棵树乡建设文旅康养民宿集群项目;投入专项债券资金1.1亿元支持乔端镇乡村振兴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投入统筹涉农整合资金1100万元支持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投入专项债资金5300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园建设。
南召县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一业带动百业兴,发展农业新业态。县里探索实施“林+N”生态发展模式,推进“林蚕菌、林苗景、林药果、林养游”四个一体化,实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南召县以国储林项目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材种植优势,采取林下间作和林间套种的模式,在荒坡地玉兰树下种植百合花、芍药、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等各类草本中药材,高标准栽植玉兰、辛夷2.2万亩,立体化种植各类药材1.71万亩,打造出1000亩以上各具特色的药林花海景观游园10处,国储林基地已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样板区和游客休闲观光游玩网红“打卡地”。
南召县紧紧围绕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这条主线,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嵌入特色产业链上,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产业带动”“入股分红”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实现农户与经营主体无缝对接,实现农户增收、产业壮大的双赢目标中药材产业一直是南召县农业支柱产业,全县建立10多个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带动14万群众从中“摘金收银。国储林项目采取土地流转增租金、务工收入获薪金和入股分红赚股金等发展模式,惠及周边4个乡镇、10余万群众从中增收,人均年增收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