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

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1311001号提案的答复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

民革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黄河故道林业生态建设,助推河南绿色生态发展的提案”收悉。经与省教育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豫政〔2021〕46号),明确提出加强黄河故道综合治理。省林业局联合7部门编制了《河南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黄河故道沙区是重点建设区域,通过高标准建设农田林网、营建防风固沙林、退化防护林修复、森林抚育、发展沙区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黄河故道及支流水利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预防土地沙化,遏制沙化土地蔓延,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承载力和人口环境容量明显增强,实现农村绿化美化和农民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突出区域特点,营造优美生态环境。一是构建黄河故道生态防护林体系。大力实施农田防护林、防沙治沙工程,有效提高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减少风沙对黄河故道区域农田、村庄的危害,改善黄河故道生态条件。目前,建成了134公里的黄河故道骨干防护林带,林木覆盖率达45.7%,黄河故道区域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水系林木绿化率达92%、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4%。二是加大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力度。以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为目标,实施森林、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以保护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因素对黄河故道区域林木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重要水源的破坏。建成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公园以及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湿地公园6处。三是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沿黄河故道造林树种以杨树、泡桐、刺槐、柳树、苦楝等乡土树种为主,适量搭配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大叶黄杨等常绿树种,改善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病虫害易发生等现象,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四是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在黄河故道区域4个国有林场实施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加强修枝抚育、间伐、森林病虫害防治、割灌除草,提升林分质量,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和泡桐丛枝病的发生。

  三、坚持多元发展,加强林业特色品牌培育。一是推进用材林乡土化。黄河故道沿线各乡镇不仅大力发展杨树、泡桐优势树种,还积极发展刺槐、千头椿、苦楝、柳树、榆树、楸树、银杏等乡土树种,在4个国有林场建成了2万亩的国家公益林和4万亩的国家储备林基地。二是推进经济林基地化。民权县以苹果、葡萄种植为主,梁园区以桃、杏、李、大樱桃为主,虞城县以苹果、梨、优质杂果为主,宁陵县以酥梨、白蜡杆为主,开展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沿黄河故道区域新发展名优经济林3.6万亩。三是推进花卉苗木规模化。在黄河故道区域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实施林苗一体化,建成了2600亩法桐、白蜡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800亩紫穗槐育苗基地、1600亩杜仲林苗一体化基地。四是做强木材加工产业。依托黄河故道林业资源,兰考县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产业,全县现有木制品加工企业564家,林业经营合作组织34家,专业木材交易市场2个,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林业总产值达101亿余元。五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黄河故道区域林果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整合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采摘、农家乐,开展乡村游、生态游、骑行游和徒步旅行等活动,先后举办4届徒步穿越黄河故道花海和2届徒步穿越黄河故道林海活动。

  四、加强宣传,打造自然教育基地。近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在学校和青少年群体中的落实工作,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持抓好宣传教育,对促进我省绿色生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环保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省教育厅自2017年以来在全省遴选认定了23家中小学自然生态类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包括自然景区、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等资源单位,引导学生们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五、强化专业建设,做好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支持引导省内高校主动适应河南绿色生态发展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截至目前,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设有林学生态类本科专业点96个,河南农业大学的林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推动62所省内高职院校开设生态环保相关专业点79个,年均招生1.3万人,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下一步,省教育厅将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依托省内教育资源,深化林学生态类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围绕基层员工的学历教育需求,开展线上线下继续教育,提升现有基层人员专业技能和水平,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教支撑。省林业局做好省级科技特派员选派管理和林草乡土专家评选工作,针对林农需求,适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宣传林草科技大讲堂有关信息,为造林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专门的线上科技讲座。

  六、进一步做好林业科普宣传。抓好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节日的宣传和科普工作,同时在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时间节点,组织全省林草系统统一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生态文明、植物新品种保护、林草花鸟等内容。联系中小学组织林业讲解员开展研学活动,寓教于乐,提高青少年热爱自然的淳朴情感。让青少年走进森林、感悟自然、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持续推进林业生态文明教育事业。定期(不定期)举办林草科普创作研讨活动、林草科普知识竞赛,营造“人人爱科普、人人爱林草”的社会氛围。

  感谢贵单位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2023年6月16日

提案正文:

  关于加强黄河故道林业生态建设 助推河南绿色生态发展的提案

  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并强调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黄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她“善淤、善决、善徙”,形成了中国河流中最为宏阔的三角洲,造就了中、东部地区最为广袤的冲积平原。从广义上讲,凡是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床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故有河道,皆可称为黄河故道。而在学术界和民间习惯上,黄河故道则特指位于今黄河河床以南、淮河流域北部、1855年黄河北徙前夕、河南兰考以下至入海口的黄河河道。在我省集中在兰考、民权等地。

  我省黄河故道内湖泊、森林、湿地、草滩密布,碧水荡漾,绿树参天,为水生物的生存及鸟类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多样性极为明显,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

  (一)新增造林面临困难。耕地保护政策调整、建设用地预留等原因致使造林空间受限,可开展造林绿化的区域进一步减少,在现有林地上对绿化进行完善提升、在零星的边角地上挖掘绿化空间,对森林资源的实质性增长作用将十分有限;山区困难地造林支撑不够,由于立地条件太差、放牧现象严重、浇水困难、资金投入少等多种原因,绿化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森林防火基础薄弱。森林防火工作涉及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森林防火工作不足。一是森林防火工作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包括日常填报、督查、火灾预防、预警、视频监控和早期扑救工作,工作任务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人员数量、工作能力都需要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不足。森林防火装备更新、升级换代较慢,不能有效组建相对固定的森林防火专业队伍,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林区干旱少雨、气温偏高,林地内可燃物增多,森林防火压力较大。

  (三)林业科技化管理水平不高。农村基层林草技术人员短缺,全省尚没有统一的林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支撑提高林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林业新发展格局,成为黄河故道林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建议省级层面出台黄河故道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省内黄河故道涉及市县之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其余三省故道沿线市及县市、区开展区域合作,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现我省黄河故道林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生态林带。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黄河故道应积极实施林带提升工程,积极建设农田防护林,营造多树种混交林,科学配置防风固沙的乡土树种,适量栽植园林绿化树种,确保黄河故道特色,打造黄河故道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探索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

  (三)坚持多元发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项目为载体,着力打造全域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带。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政府长效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和资金支持,力争把黄河故道打造成生态公益林和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三是强化产业引领。加快实施林业品牌发展战略,拉长林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抓好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

  (四)打造自然基地。要加强保护地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大鸨等珍稀濒危鸟类的监测水平;完善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宣教设施,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自然保护地、城郊公园、古驿道、科普场所、自然场所、重要生态廊道等参与到自然教育工作中,适当利用景观资源开展生态友好型旅游活动,打造优质自然基地,为我省继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及公共服务。

  (五)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实施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建设计划,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依托涉林涉草院校开展线上线下继续教育,提升专业人员专业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乡土专家服务机制,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入企,培训基层林农。

  (六)注重科普宣传。利用“世界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涉林重要节点,普及各类生态保护知识,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种渠道,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富民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林草湿地保护发展,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全民受益良好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