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

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1310878号提案的答复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

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提升我省生态碳汇能力的提案”收悉。经与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生态系统碳汇工作开展情况

  (一)关于林业扩绿、提质、调优并举方面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总体布局,编制完成《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形成中原大地绿色骨架。组织完成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在《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绿化专项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上图入库、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四荒”资源,用好“六块地”,破解国土绿化用地难题。二是切实抓好顶层设计。编制完成《河南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明确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做实近5年的要求,编制完成《河南省林业碳汇行动计划(2021-2030年)》,提出林业增汇五大途径,明确八项重点工程。三是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依法依规开展造林绿化,“三上三下”精准安排造林计划,做到“带位置”落地上图入库。落实科学绿化要求,努力做好扩面、提质、增效“三篇文章”,坚持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加大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高效固碳树种应用比例,新造林中乡土树种达到70%以上,混交林达到70%以上,珍贵树种达到3%以上。2022年完成新造林面积219.23万亩。四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推进10个国家森林经营试点项目,抓好省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以中央预算内项目为重点,实施森林抚育、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2022年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05万亩,退化林修复17.78万亩。五是开展林业碳汇科技攻关,完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启动实施了“稳定高效固碳人工林群落及碳库构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出台了《河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固碳能力强树种名录》,在全省推广栽植欧美杨、白榆、楸树等20种固碳能力强、碳汇量大的乡土树种。为进一步摸清全省林草湿资源底数,组织开展年度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为下一步完善全省林草湿碳储量和年新增固碳量测算提供基础数据。

  (二)关于提升湿地碳汇能力方面

  一是推进湿地公园建设。2020年以来,我省以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为抓手,依托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新设立46处湿地公园,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省自然资源厅已将全省45个湿地公园与1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予以严格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8处);湿地公园(试点)116处(其中国家级35处,省级81处)。全省湿地类型最典型、生态地位最重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景观最优美的重要湿地基本得到保护,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二是持续开展湿地修复。“十四五”以来,全省林业部门争取中央、省财政湿地保护修复资金3.15亿元,通过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措施,修(恢)复湿地面积2.5万亩。湿地修复工作的开展,保护了全省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栖息地,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富集,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数量持续增加,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显著扩大。三是全面保护湿地资源。为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稳定,2018年,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提出湿地保护的目标要求。2021年,省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湿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对建设项目占用湿地审查进行规范,要求建设单位优化工程建设方案,不占或少占湿地。四是开展重要湿地申报。我省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于2021年3月组织申报并公布了第一批27处省级重要湿地。我省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我省向国家林草局提出申报第一批5处国家重要湿地,现正待国家林草局审查。重要湿地的申报工作,有效提升了我省湿地保护工作的影响力。

  (三)关于农业碳减排方面

  我省发挥现有工作体系的作用,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杆禁烧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统筹各类农业绿色发展、节能减排项目,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有效实现政策衔接、机制衔接、队伍衔接。一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明显。2022年全省秸秆“五化”利用7500万吨以上综合率超过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9.7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三是化肥农药减量化持续推进。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利用率均突破40%。四是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科学使用回收行动扎实开展。全省初步建立“多元化统一减少用量、多元化统一管理、多元化统一回收、专业化定期归集、无害化集中处置”为主要模式的回收处置机制,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90%以上。五是渔业养殖尾水得到有效治理。沿黄大型水库渔业生产全部落实“人放天养”,通过多项新技术综合应用推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有效防控。六是农业散煤替代成效显著。目前已有266家食用菌企业完成“煤改气”,基本上解决了120万吨的行业发展用煤需求,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以上。七是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每年投入100多亿元,综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耕地治理、秸秆还田、化肥减量增效、增施有机肥、深松整地、种养绿色循环、保护性耕作等一揽子农技农艺措施,全年技术推广面积达3亿亩次以上,为我省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关于发展数字农业,提升农业减排固碳方面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发展,落实河南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要求,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制订数字标准,明确数字乡村建设内容。2021年印发《“一村九园”数字化建设规范(试行)》,统一了“数字村庄”“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菜园”“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等数字化建设标准,为指导全省数字乡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截至2022年底,共发布《小麦苗情监测规范》《大田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装配技术规范》等15项涉及数字化农业生产省级地方标准。二是打造数字场景,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通过打造农业生产数字场景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提高,全省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到29.26%,高于全国水平3.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大田种植信息化多点突破。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万亩,配套建设“智慧农业系统(中心)”,实现了高标准农田精准灌溉和智慧灌溉。畜牧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登记备案2万辆生猪运输车辆全部实现GPS定位跟踪;南阳内乡牧原集团自主研发29大类、100余种智能化机器装备,实现了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养殖,有效降低了养殖环节的碳排放。三是升级农机装备,加快农机信息化发展。全省5000多台土地深松作业机械已配备智能终端,实现100%信息化监测。建立“河南农机云平台”,对1400台安装北斗智能监测终端的农机具开展了作业监测,涉及作业类型14类;打造全丰植保无人机产业资源协同云平台,上线接入无人机7800多台,在全国累计完成飞防作业2亿亩次,被农业农村部列入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试点单位。

  (五)关于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

  目前,农业碳汇的开发,存在缺少统一的方法、开发评估难度较大、监测体系尚未形成等诸多问题;林业碳汇、湿地碳汇等方法学还有待进一步评估论证。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环办便函〔2023〕95号),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包括农业、林业、湿地等领域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指导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查。我省将及时跟踪国家关于农业、林业、湿地等碳汇的最新政策导向,待国家农业、林业、湿地碳汇等方法学正式印发后,积极组织开展碳汇认证,参加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促进我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贵委建议,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充分挖掘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保存量、提增量、扩总量,持续提升全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一)持续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库”容量

  坚持把提升固碳增汇能力作为森林培育的重要目标,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资金国土绿化项目、“双重”规划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山区生态林、廊道绿化、平原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乡村绿化美化等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伏牛山、太行山困难地造林,平原防护林体系综合治理等6大类科学绿化示范项目,提高长寿命树种和高效碳汇树种栽种比例,积极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同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扩大森林“碳库”容量。

  (二)稳步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库”增量

  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为目标,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好国家森林质量提升补贴工程、国家可持续森林经营试点项目、省级森林抚育工程、省级示范样板基地和市县工程等森林抚育经营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完成森林抚育经营1000万亩以上。加强退化林修复,实施好《全国退化林修复规划(2023-2030年)》任务,对我省森林结构和稳定性失调、系统功能退化且难以自然恢复的森林进行修复,逐步优化森林结构功能,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提升森林“碳库”增量。

  (三)严格保护林草资源,稳定“碳库”存量

  进一步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稳定“碳库”存量,防止林草“碳库”损失和碳逆转。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对征占用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确保林地保有量不下降。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等损害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森林督查等问题整改,加大涉林案件查处力度。持续加强森林防火防虫工作,夯实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干扰导致的碳排放。出台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办法,制定林业案件行刑衔接办法,用好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当好生态卫士。

  (四)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固碳能力

  全面提升黄河干流、淮河干流、大运河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完善湿地保护治理体系,加快河湖水库周边观光林带和生态湿地建设,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中央财政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实施为抓手,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大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大运河沿线9市40个县,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打造贾鲁河生态涵养带、明清黄河故道生态保育带。

  (五)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协同增效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平顶山市、济源示范区2个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信阳市等13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膜污染治理行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农田、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环境管理,协同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

  感谢贵委对我省生态系统碳汇事业的关心支持!

  2023年6月21日

提案正文:

  关于提升我省生态碳汇能力的提案

  河南省是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及能源消费大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省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21年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为1.74吨二氧化碳,在全国碳排放总量排名中位居第五,碳排放强度总体较大,降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存在问题

  (一)林业立地条件差、群落结构简单、违规占用林地比较突出。我省山区中幼龄林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林分密度过大,层次结构简单;全省还有100多万亩退化森林,可造林的荒山荒地只有404万亩,都是立地条件差、土层瘠薄甚至岩石裸露地,造林难度大;平原地区的林地普遍因老化进入采伐期,导致我省林业碳汇能力明显下降。2020年全省发现疑似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问题图1550多宗,面积近6万亩,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我省森林碳中和能力。

  (二)湿地面积占比小、质量不高,湿地碳汇能力不足。单位面积湿地的碳汇潜力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但我省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6%,低于全国平均数值。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湿地仅占39个重要湿地的2%,生态状况中等的湿地占72.63%,生态状况较差的湿地占25.37%。湿地碳汇能力的巩固增强、湿地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的具体法规、政策、标准几乎空白。我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还存在着科技支撑不足、系统性不强、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农业碳汇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碳排放增量迅速。我省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量20%左右,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3%左右。作为农业生产方式长期落后的农业大省,我省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3年的347.09×104 t增加到2017年的854.48×104 t,增长速度十分明显。农业碳排放强度则从1993年的每公顷484.11 kg增加到2017年的每公顷1 073.21 kg,年均增长3.72%。我省推动农业低碳发展还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统筹兼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目标,承担着难度更大的减排压力。

  二、相关建议

  (一)林业扩绿、提质、调优并举。进一步扩大我省林业增量资产,盘活林业存量资产,优化林业群落结构,提升林业碳汇资产。以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做好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价,充分挖潜石漠化土地、山区困难地、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废弃场矿、严格控制类土地等“六块地”,充分发挥我省林业碳汇可增长、成本低、风险小、技术独特优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林分改造提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修复等提高林业碳汇能力。通过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发展高效固碳树种和高效固碳群落,实施林业碳增汇重点工程。加大林业碳汇的增汇技术、测算技术、监管技术、林业碳汇的交易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二)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稳定,提升湿地碳汇能力。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以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为抓手,依托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新设立一批湿地公园,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稳定,提升湿地的碳汇能力。改善湿地土壤、水文环境,增强已有固碳种群的优势地位,筛选更高效的固碳树种和草种,培育高效固碳且减污的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创新湿地碳汇生态补偿模式,拓展湿地碳汇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我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全省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水系等重点湿地的污染监测和管理的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为提升湿地碳汇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三)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从源头削减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碳汇能力,建立农业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视农业碳排放问题,将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到全省“双碳”总体规划和框架之内。建议结合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河南省数字农业的发展,从源头削减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碳汇能力。相较其他产业,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鲜明的产业内生特征,重点研究我省农业碳排放的产生机理、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农业碳排放效率评价、农业碳达峰情景预测的主要方法及模型等,为出台农业碳中和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建议秉承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原则,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和农业生态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碳汇交易、碳汇税、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推动实现减排与生态碳汇生态服务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碳市场金融激励功能和作用,实现我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明显下降,农业碳汇能力明显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