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公告公示

​河南省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正式推荐公示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3-05-04 来源:

  根据《河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林业局关于评选推荐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豫人社函〔2022〕300号)要求,经单位推荐、逐级审核公示、集体研究,报请全国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同意,我省正式推荐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2名。现进行公示,请予监督。

  公示时间:2023年5月4日-9日

  监督电话:0371-65907553

  0371-69690113

  附件: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正式推荐名单及简要事迹

  


                                                                                                                  2023年5月4日


濮阳市林业局

申报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濮阳市林业局是主管全市林业工作的市政府组成部门,内设5个职能科室,下属3个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52人。

  “走路不睁眼,吃饭不端碗,堵住窗,关住门,一年吃沙一脸盆”,这些描述河南省濮阳市西部沙区群众过去生活的顺口溜如今已成历史。今天的濮阳,绿树成荫,林网交错,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昔日尘沙飞扬的黄河故道变成绿色画卷。

  濮阳市地处黄河下游北岸,由于历史上黄河水沉积、淤塞、决口、改道等变故作用,建市之初全市有各类风沙化土地13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1.8%,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6.5万亩,固定沙丘18.9万亩,沙改田125.5万亩,为全省重点沙区市,所辖各县(区)均有大面积的沙化土地,风沙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防沙治沙任务异常繁重。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濮阳市林业局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大力组织实施森林城市、生态廊道、森林湿地公园、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工程,着力建设森林濮阳。“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60余万亩,其中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万亩以上。目前,全市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00%,全市林地折合面积达到120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5%,路沟河渠和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广大沙区形成了以路沟河渠为基础,点、片、网、带相结合的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消除了风沙危害,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城乡面貌,实现了林茂粮丰,增加了群众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年10月,濮阳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责任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市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防沙治沙等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坚持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十三五”以来,先后出台《濮阳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4年)》《濮阳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规划(2017—2022年)》《森林濮阳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等规划,将沙化土地治理面积、治理率作为重要指标。每年科学制定国土绿化实施方案,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向沙区进行倾斜,对建设任务实行台账管理,强化工作督导,严格考核验收,确保防沙治沙等任务圆满完成。

  二、实施全面治理,实现绿进沙退

  坚持全面治理,大力实施各项林业重点工程。一是廊道绿化。对境内国道、高速、省道、县道等廊道实施全面绿化提升,累计实施绿化长度2000余公里,全市道路水系绿化率达到95%以上。二是乡村绿化美化。在农村组织开展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绿满村庄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利用村庄边角地、房前屋后、四旁隙地及废弃地实施绿化,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市村庄绿化完成绿化面积10万亩以上,整体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三是森林湿地公园建设。谋划建成了多处集生态保护、园林观赏、休闲娱乐、林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林业园区,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共13处,面积达1万余公顷。如以治沙造林为基础,建成了占地6000亩的绿色庄园和濮上园,现已成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四是农田林网建设。着力抓好路沟河渠绿化,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新建和完善建设农田林网200余万亩,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沙区土地粮食产量从过去的每亩三四百斤提高到近千斤。五是绿色富民产业。立足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积极引导发展特色经济林等沙产业。目前,全市现有经济林面积15万亩、花卉苗木面积6万亩、林下经济面积24万亩,林浆纸板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实现林业产值137亿元,沙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科技创新,提高治沙水平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全市林业技术人员达到550人,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才160名,提供了有效人才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群众治沙造林能力。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大力推广应用抗旱造林配套技术,提高造林质量。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科学选择树种草种,优先选用耐干旱、耐贫瘠、抗风沙的树种。实行分类治理,对流动、半流动沙丘,选择速生、固沙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群众易接受的树种,实行封沙造林,尽快固定沙源;对一般风沙化土地,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营建乔灌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林网。1990年,濮阳黄河故道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获国家星火三等奖。

  四、强化机制保障,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市对防沙治沙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十三五”以来,全市年均造林投入5亿元以上,其中年均防沙治沙投入2亿元以上。利用国储林项目资金实施治沙造林,建成了引黄入冀补淀、黄河大堤淤背区绿化等一批精品绿化,成为防沙治沙的示范工程。二是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基层护林组织,严格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实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等制度。三是严格执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从重从快查处毁坏治沙造林的案件,巩固治沙成果。四是强化宣传。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江帆同志

申报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江帆,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河南罗山县人。1973年10月出生,1996年6月中南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至今。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

  1996.06—1999.10院规划二室工作;1999.10—2002.12借调省林业厅人事处工作;2002.12—2008.03任院人事科副科长、工程师;2008.03—2021.3先后任林业工程咨询设计所所长、营造林核查管理办公室主任;2021年3月至今任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副院长。2009年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该同志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投身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完成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工作,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全面查清和准确掌握了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科学决策、合理保护、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扎实开展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一是多次参与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工作。自1999年至2019年,先后5次参与完成全省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工作,主持完成5个省辖市47个县(市、区)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内外业工作,均获得国家林业局验收通过。二是强化技术指导。参与制定了历次调查监测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市级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检查验收、成果汇总分析等工作。外业工作全面展开后,克服暑热天气等不利影响,深入各县(市、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实地调查,确保按时完成调查监测任务。三是严格调查质量。为提高调查监测质量,该同志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严把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严格执行操作细则和检查制度,确保调查成果真实、准确,所负责的区域经国家局验收,调查质量评为“优秀”等次。

  二、积极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技术保障。一是科学编制全省防沙治沙规划。参与编制《河南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谋划了全省中长期防沙治沙的规划目标、任务布局与工作措施,提出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新方向、新思路,推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走向深入。二是服务全省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编制完成《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核查验收办法》,并完成全省历年防沙治沙工程项目的核查验收。按照绿色发展指标考核要求,将沙化土地造林面积、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压实各地防沙治沙工作责任,为各级政府考核、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三是积极推动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承担完成了开封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累计完成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1.8万亩,可治理沙地治理率达到100%,改善了开封市沙区的生态面貌,为全省防沙治沙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三、加强防沙治沙领域科技应用。一是开发河南省林草湿荒资源智慧云图系统。实现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和沙化等信息展示、统计汇总和数据分析,基于林草资源历史和现实数据,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形成各类资源评价预测数据,为加强防沙治沙及辅助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积极推广治沙新模式。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过程中,在全省积极推广窄林带小网格、宽窄行等治沙新技术、新模式,探索林菌、林药、林禽、林牧等复合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无絮杨、楸树在沙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防沙治沙成效。三是进一步探索调查监测新技术。为探索新技术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中的应用,2020年6月首次应用无人机在河南省南乐县和内黄县开展了第六次荒漠化及沙化土地调查,共计飞行4个架次,飞行时间5小时,飞行区域总面积15平方公里,进一步提高调查监测效率,探索了沙化土地监测技术和方法,得到国家林草局的充分肯定。



宋长新同志

申报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宋长新,男,汉族,本科,河南开封人。1976年4月出生, 1998年6月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1999年1月开封市植保植检站参加工作,2006年起国有开封市林场工作至今,林业高级工程师职称。

  1999.01—2006.04开封市植保植检站工作;2006.04—2009.10国有开封市林场工作;2009.10—2017.04借调至开封市农林局科教科工作;2017.04—2019.02,任国有开封市林场副场长,挂职开封市农林局科教科副科长;2019.03—2022.11负责开封市国土绿化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林业局绿化办具体工作。2019年12月被授予河南省绿化奖章。获得2019、2020年开封市政府国土绿化先进个人、2021年市委、市政府国土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政治上坚定成熟,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观念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基层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坚持原则,不推卸责任,敢于讲实话、办实事。工作思路清晰,敢于创新,能够有效处理棘手问题。为人正直公正,顾全大局,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处事稳重,待人谦和,群众基础好。

  该同志2006年到开封市林场工作。国有开封市林场位于市区北部黄河南岸,土地严重沙化,他长期从事营造林和林场生产指导工作。在林场干部职工的持续努力下,国有林场已从才建场时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区位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带。2019年由于工作需要抽调到开封市国土绿化工作指挥部工作,负责生态修复防沙治沙、森林城市创建、国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工作。开封市全国、全省重点沙区,防风治沙成为林业生态修复建设最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期间,他在全面调研全市沙化土地造林现状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开展全市沙化土地摸底排查工作,实地踏查,能在较短时间内摸清底数,因地制宜,分段施策,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并将全市防沙治沙工作融入到每年的国土绿化实施方案中,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市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同志坚持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多次组织赴外地市观摩调研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做法,在工作中应用、推广,获得良好成效。一是该同志十分注重宣传工作,针对群众普遍对防沙治沙工作认识不足的现状,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对防沙治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世界湿地日、国际森林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等,随时随地进行宣传,宣传我市在防沙治沙、防止水土流失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绩等,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防沙治沙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广大市民参与绿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创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优化治理模式。通过详细了解群众的栽植喜好,调整优化防沙治沙种苗结构,引进速生杨、柿、枣、沙棘等速生用材树(品)种和名优新经济林品种,促进沙区经济发展;探索以林兴牧新模式,对不宜种植树木的黄河滩区,引导农民退耕还草、还湿,以草压沙积极发展种植菌草、万寿菊、紫花苜蓿等优质草本,不仅有效压治了风沙危害,还带动了畜牧、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推进林业先进技术推广。多次组织带领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和技术服务指导。每次一接到林农的求教电话,他都认真对待,赶赴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他经常说林业工作就是双手沾满泥土的工作,从事林业工作就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群众来打扰,我们为林农带去指导服务,不仅能解决他们眼前的技术难题、了解当下林农的切实需求,更能增加他们对林业生产和林业工作人员的信心。

  该同志工作上成绩突出。到市国土绿化工作指挥部负责生态修复、沙漠化荒漠化治理工作后,全市连续三年造林面积超过20万亩,个人获得省绿化奖章,连续三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开封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几年间跑遍了全市各个乡镇,足迹遍布全市大部分村庄,市域内城乡路河绿化现状了然于胸,协调全市50多个单位参与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下基层调查检查两百余次,行程数万公里。每年造林季,他都会深入造林现场,与基层工作人员一起奋斗在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一线。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冬季严寒影响施工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工作难度明显加大,他勇于担当,不畏困难,造林开始以来,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在攻坚关键时期,白天布置工作、实地查看进度,晚上总结,研究推动工作措施,天天工作至深夜。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80.14万亩,其中新建防风固沙林28万亩。通过林业生态治理,如今,开封原有的40余万亩移动沙丘有效固定,200余万亩沙化土地改造成良田,林木覆盖率达到了30.38%,全市生态环境扗显著提升,气象资料显示,开封市2021年较2016年PM10年平均累计浓度减少42微克/立方米,全年优良天数增加13天,达到240天,全市年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逐渐减弱,空气质量有效提升。实际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修复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原则,把国土绿化、植树造林、乡村振兴当做沙化土地治理的有效措施来抓,不断提高治沙质量,积极探索治沙产业化模式,走出了一条治沙造林、资源利用、保护管理、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该同志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全力投入开封市生态修复和防沙治沙工作,积极主动,创新性开展完成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