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
河南省林业局
二〇二二年四月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林业保护发展新征程........................................... 1
第一节 “十三五”建设主要成就................................................ 1
第二节 林业保护发展新形势.................................................... 7
第三节 困难与挑战........................................................... 10
第二章 “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总体思路.......................................... 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4
第二节 保护发展目标......................................................... 15
第三节 保护发展格局......................................................... 16
第三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 22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22
第二节 推进都市圈林业生态建设............................................... 23
第三节 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24
第四节 加强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 24
第四章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 28
第一节 大力推动示范省建设................................................... 28
第二节 夯实林草种苗基础..................................................... 36
第三节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37
第五章 科学推进沙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39
第一节 全面开展沙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39
第二节 科学选用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40
第三节 提升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平............................................... 41
第六章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43
第一节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43
第二节 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水平............................................... 44
第三节 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 44
第七章 加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47
第一节 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 47
第二节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48
第三节 加强草地有害生物防治................................................. 48
第八章 构建森林草地防灭火一体化体系............................................ 51
第一节 健全火灾预防管理体系................................................. 51
第二节 提高火情早期处理能力................................................. 52
第三节 加强基础保障能力..................................................... 52
第九章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55
第一节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55
第二节 加强野生植物保护..................................................... 56
第三节 提升野生动植物管理能力............................................... 57
第四节 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58
第十章 构建新时期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60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60
第二节 推行森林草地湿地休养生息............................................. 61
第三节 健全林草法治体系..................................................... 63
第四节 严格资源监督管理..................................................... 63
第五节 建立生态网络感知系统................................................. 64
第十一章 实施林业保护发展科技创新战略.......................................... 67
第一节 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 67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8
第三节 加快人才培养......................................................... 69
第十二章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71
第一节 完善国有林场改革..................................................... 71
第二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72
第三节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73
第四节 持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74
第十三章 高质量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78
第一节 推动特色产业做强做优................................................. 78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81
第三节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82
第十四章 积极推进森林文化建设.................................................. 84
第一节 大力弘扬森林文化..................................................... 84
第二节 提升森林文化服务能力................................................. 85
第三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享森林............................................. 86
第十五章 提升林业草地湿地碳汇能力.............................................. 88
第一节 全面发挥碳中和林业效能............................................... 88
第二节 积极探索发展林业碳汇产业............................................. 89
第十六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90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90
第二节 完善资金政策......................................................... 90
第三节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91
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依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省林业保护发展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省林业保护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省林业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河南林业现代化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生态强省、美丽河南的必然要求,立足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林业保护发展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和《河南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以建设森林河南为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全省造林面积89.21万公顷,森林抚育和改造155.07万公顷,国有林场改革全部完成,2020年全省林业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组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优质林果、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林业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提升等十大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据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评估,2020年底,全省森林面积41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5.07%,活立木蓄积量26564.48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20719.12万立方米。与“十二五”末相比,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分别增加了24.22万公顷、1.45个百分点、3625.12万立方米。总碳储量15595万吨。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4.25%。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全省新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8.35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城市达到16个,省级森林城市达到27个,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森林乡村2628个,省级和市级森林特色小镇73个,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单位:万公顷 |
二、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达129个,湿地公园98个,风景名胜区35个,地质公园32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44.46万公顷,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8.65%。完成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面摸清珍稀濒危动物资源状况。实施豹、白鹳、金雕、白头鹤、大鸨、林麝、梅花鹿、中华秋沙鸭、朱鹮等3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地理种群抢救性保护项目,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10%。完成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共记录木本植物96科344属1594种和953个品种,其中古树名木27957株、古树群1167处,珍稀保护植物44科73属93种,新引进新选育种质资源895份。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实施全面保护天然林。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选聘4.2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新组建1105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12.5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油茶、林果业、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带动18.8万贫困户增收,7.3万贫困户增收脱贫。
表1-1 生态护林员及带动脱贫人数年度变化情况
单位:人、亿元
年份 | 选聘人数 | 带动脱贫人数 | 中央资金投入 |
2016 | 17964 | 55680 | 1 |
2017 | 17964 | 55680 | 1 |
2018 | 27204 | 84200 | 1.3 |
2019 | 41850 | 125000 | 2.6 |
2020 | 42987 | 133200 | 2.9336 |
表1-2 “十三五”扶贫成效
单位:个、万公顷、户、元、%
行业 | “十三五”扶贫完成量 | 扶贫成效 | ||||
扶贫类型 | 完成量 | 受益户 | 其中 贫困户 | 贫困户 增收 | 脱贫户 | 贫困 脱贫率 |
合作社 | 1105 | 12560 | 1250 | 4500 | 650 | 52 |
参与生态建设 | 233.33 | 1200000 | 125000 | 2200 | 23125 | 18.5 |
生态产业 | 41.67 | 95000 | 7500 | 5200 | 6090 | 81.2 |
生态补偿 | 800 | 780000 | 12000 | 225 | 620 | 5.17 |
生态护林员 | 42987 | 42987 | 42987 | 6420 | 42987 | 100 |
合计 | 2130547 | 188737 | 73472 | 38.9 |
四、重点改革持续深化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整合设立84个国有林场,其中82个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国有林场资源监管体制基本建成,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考核、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林场场长离任审计等监管制度。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型经营主体达到7320多个,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加,投融资渠道拓宽,形成了社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林业投入新格局。加强行政审批集中服务,加快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2项。
林业产业持续保持增长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化集群初具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十三五”末,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108.1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达到56.67万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5.2万公顷,林下种植经营面积达到30万公顷,林下养殖规模达到5800万只(头)。年均向社会提供木材568.2万立方米,年均人造板产量1588.7万立方米,年均提供干鲜果品等特色经济林产品773万吨。2020年森林年均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亿元。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65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200亿元,林业一、二、三产结构由2015年的49:39:12调整为2020年的47:36:17。
六、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出台了《河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河南省林木采伐技术规程》。完成国家948项目4项,林业行业重大专项15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8项,制(修)订国家林业行业标准15个,制(修)订并发布河南省林业地方标准99项,审定林木新品种145个。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93个,实施国家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17项,省林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36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2项。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林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林业重点实验室5个;新建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级1个、省级2个,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库13处,建立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2个。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8‰以下。林木良种使用率达75%。中央和省级累计完成林业投资138.89亿元,吸引带动社会投资486.12亿元,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2950多个,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林业建设新格局。
专栏1-1 “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 标 | 2015年 基数 | 规划目标 | 2020年 |
森林覆盖率(%) | 23.62 | 25 | 25.07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17094 | 20194 | 20719 |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 520 | 526 | 527 |
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万公顷) | 8.35 | 8.35 | 8.35 |
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 | 3 | 5 | 7 |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 1658 | 2200 | 2200 |
注: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是指机构改革前原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林业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开创我省林业发展新格局。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林业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的如山厚望、深情关怀,是引领新时代河南发展的总纲领,是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总遵循,也蕴含了对林业发展的高标准、高要求。河南林业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现代林业建设水平,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作出林业应有的贡献。
二、高质量发展提出林业新要求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林业建设由数量增速向提质增效转型,维护生存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和气候安全。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导向,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不懈追求,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使命,发展绿色惠民产业作为重要内容,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提升质量效益作为永恒主题,夯实发展基础作为有力保障,全面推进高质量森林河南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良好生态需求,是新时代对林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突出林业新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黄河干流河南段长度711公里,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区,生态区位重要,又是黄河文化孕育传承的重要地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积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部署推进《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的“一带两屏三廊”生态保护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大河治理和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以黄河干流水系为主骨架构建沿黄生态带,以太行山、伏牛山地为主构建南北生态屏障,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运河、明清黄河故道为骨干构建串联廊道,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五级森林城市建设体系,促进城乡森林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品质,加快黄河流域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协调的高水平生态保护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四、“四个强省”建设明确林业新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提出了“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目标,强调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经济优势彰显,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林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四个强省”建设,牢牢把握发展重大机遇,加强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美化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河南“四个强省”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五、碳达峰碳中和带来林业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承诺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围绕新承诺,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要素的碳汇作用,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我省生态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守住存量、扩大增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资源保护与发展压力增大
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林业监管生态空间职能扩大,统筹监督管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等,维护生态空间安全责任重大。随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不合理的开垦,导致林地、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任务和难度越来越大。天然湿地面积有所萎缩,侵占、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境破碎化严重,森林火灾风险增加、森林病虫害局部频发,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病虫害蔓延,疫点增多、疫区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潜在的可造林地主要有荒山荒地、疏林地、迹地、部分立地条件好的灌木林地、25°以上的坡耕地、废弃矿山和严重退化的沙化土地等,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的石质低山丘陵区,是国土绿化难啃的“硬骨头”。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急需完善,生态廊道需要提质。
二、森林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省林分结构不合理、部分人工林质量差、天然林低质化、林地生产力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中幼龄林面积过大。中幼龄林面积273.33万公顷,占乔木林面积的76.79%。二是纯林面积过大。在全省356.00万公顷的乔木林(其中天然林156.92万公顷,人工林199.08万公顷)中,纯林占64.85%,混交林仅占35.15%。在天然林中,纯林占65.44%,混交林占34.56%;在人工林中,纯林占64.38%,混交林占35.62%。落叶树种占89%,常绿树种占11%。三是平原绿化滑坡严重。片林面积大幅减少,农田林网控制率明显降低,致使森林植被的屏障作用和防护效能下降。乡土树种占比低,生物多样性下降,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四是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乔木林蓄积平均每公顷只有60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4%。目前全省尚有200多万公顷中幼林和退化林亟需抚育和修复。
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待丰富
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们对身边增绿、社区休憩、森林康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体验设施不足,森林湿地感知不强,森林生态文化需进一步挖掘,生态文明宣传有待加强,生态资源还未有效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生态服务价值未充分显化和量化,尚未形成森林生态空间共建共享的新局面。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绿色、有机生产体系不健全,优质经济林产品比例偏低。优质木材供应能力严重不足,林业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低,集约化程度不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国知名的品牌产品较少,林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亟待建立完善
河南省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相对滞后,支撑林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束缚还较为普遍。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尚不完善,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局面尚未形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碳汇交易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核算、标准化、核算结果应用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将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需求转化为供给并激发出来,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让生态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林业现代化治理能力亟需提升
建立健全林业现代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林业数字化改革须进一步深化,林业资源数据获取和分析决策能力尚需提升,林业生态空间管控能力不强,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科技创新驱动有待加强,林业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林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高端智能化设备应用滞后。林业相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林业机构和管理人员弱化,对全面履行林业职责带来了诸多挑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 “两个确保”,聚焦“十大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加强科学绿化,严格保护监管,提升治理效能,畅通内外循环,全面推动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推动林业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面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规划全省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精准提高森林质量,统筹推进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林业保护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坚持服务民生、绿色惠民。坚持民生林业绿色化,绿色产业惠民生,充分挖掘林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林业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林业保护发展新动能。
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09%,森林蓄积量达到22269万立方米,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湿地保护率达到53.21%,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到7.05%。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展望2035年,河南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根本好转,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林草固碳减排贡献更加突出,生态经济优势彰显,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林业现代化。
表2-1 “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远景展望 | 属性 |
1 | 森林覆盖率(%) | 25.07 | 26.09 | ≥27 | 约束性 |
2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20719 | 22269 | ≥23000 | 约束性 |
3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84.25 | 85 | 85.5 | 预期性 |
4 | 湿地保护率(%) | 52.19 | 53.21 | 53.5 | 预期性 |
5 | 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 占比(%)① | 8.65 | 7.05 | ≥7.05 | 预期性 |
6 | 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 保护率(%) | 95 | 97 | 98 | 预期性 |
7 |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控制率(‰) | <0.9 | <0.9 | <0.8 | 预期性 |
8 |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 <3.8 | <3.8 | <3.5 | 预期性 |
9 | 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万公顷)② | 8.35 | 2.31 | 5.36 | 预期性 |
10 | 森林植被碳储量(万吨) | 15595 | 16800 | ≥17500 | 预期性 |
11 |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亿元)③ | 2840 | 3200 | 3500 | 预期性 |
12 |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 2200 | 3000 | 5000 | 预期性 |
注:① 2020年数据为整合优化前。
② 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是指五年累计值。
③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括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农田防护与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康养等8类。
在全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框架下,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融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阶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构建“一带一区三屏四廊多点”林业保护发展格局。
“一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带;
“一区”为平原生态涵养区;
“三屏”为太行山生态屏障、伏牛山生态屏障和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
“四廊”为沿淮生态保育廊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保育廊道、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生态保育廊道、沙颍河生态保育廊道;
“多点”为自然保护地建设,林业产业聚集区建设,五级创森,国家储备林示范区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建设,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建设,名特优新稀经济林、花卉、草业示范区建设,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林业基层站所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感知林业建设等支点。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带
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等13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119个县(市、区),是河南省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域。主攻方向是中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湿地公园群、沿黄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优化美化城乡居住环境,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
二、平原生态涵养区
包括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涉及开封、商丘、周口等16个省辖市90个县(市、区),是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主攻方向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稳妥的推进农田防护林完善和提升,生态廊道提质,构建平原生态绿网。加强平原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林修复。加强四旁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发展优质林果、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等。
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
范围包括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涉及安阳、洛阳、信阳等12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68个县(市、区),是河南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是全面保护天然林、公益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阵地、重要生态屏障。主攻方向是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开展困难地造林,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护珍稀物种、野外种群及栖息地。重点促进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林。
四、沿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沙颍河生态保育廊道
沿淮生态保育廊道 涉及淮河干流沿线南阳、信阳、驻马店3个省辖市10个县(市、区)。主攻方向是强化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淮河沿线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带,提升淮河流域生态质量。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保育廊道 涉及南阳、郑州、安阳等10个省辖市的34个县(市、区)。主攻方向是以保障饮水水质安全为核心。开展水源地造林,实施石漠化治理,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和环境保护林,干渠沿线加强防护林带建设,建成集景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保护带。
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生态保育廊道 隋唐大运河主河道总长度686公里(其中有水段267公里),包括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三部分。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主攻方向是对具备条件的大运河主河道(除城市建成区外)有水段两岸,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集中连片植树造林,增加绿化植被,提升绿化质量。属于城市远郊区域的,规划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属于村庄的,加强村庄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
明清黄河故道涉及开封、商丘2个省辖市的5个县(市、区)。主攻方向是加强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大力开展防沙治沙。突出黄河故道平原林业和水岸林业生态景观特色,建设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推动特色林业、旅游与生态一体化发展,建设明清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
沙颍河生态保育廊道 涉及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周口5个省辖市14个县(市、区)。主攻方向是上游水源区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中下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做好堤上道路、河堤两侧景观绿化、湿地、港口、廊道等生态景观建设,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沿岸生态绿色廊道,打造沙颍河“生态带”。
五、多点
自然保护地 积极推进太行山候选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开展太行山区和黄河流域的保护地整合归类、物种栖息地连通、优化保护管理范围和管控分区,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协同协作,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界定范围,优化管控分区,完成各类自然公园勘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
林业产业聚集区 依托森林资源禀赋和特色林业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特色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做优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做大以森林旅游康养为主的第三产业。林业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聚集区、苗木花卉产业聚集区、林下种植养殖产业聚集区、林产工业产业聚集区和森林旅游康养产业聚集区等。
五级创森 全面推进中原森林城市群、国家级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乡村五级创建。按照“以绿荫城、以水润城”的理念,建设城区森林和围城森林,点、线、片、带、社区相结合开展植树种草,平面与立体结合,多树种、多色彩、乔灌草结合,增加绿量和生态空间,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加强城郊森林公园、城市湿地、乡村小微湿地建设,形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城乡林网化、水网化、一体化融合发展生态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种生态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他支点 加强国家储备林示范区,绿色廊道网络,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名特优新稀经济林、花卉、草业示范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林业基层站所,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感知林业等多支点建设。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建设堤外“绿廊”、堤内“绿网”和城市“绿芯”,推动黄河流域林业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河南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推进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治理 全面推进黄河三门峡灵宝至桃花峪段天然林保护和林草植被带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营造乔木林、乔灌草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带。加大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封山禁牧和封育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恢复。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科学选用造林方式和造林树种,提高成活率,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适度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提高生态效益和农民收益。加强废弃矿区、移民搬迁腾退地等区域生态修复。
开展黄河下游生态综合治理 对桃花峪至台前段滩区和蓄滞洪区因滩施策,加强防风固沙林、生态景观林、护岸固堤林建设,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持续推进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创建,到2025年,建设森林特色小镇250个,森林乡村1500个。
建设平原生态绿网 在堤内重点实施沿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形成黄河南北岸保育林带、湿地涵养带错落分布,进一步织密堤内“绿网”。在堤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沟河路渠林带为骨干,推进乔木混交、乔灌搭配的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加强平原防风固沙林建设、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林修复。
优化城市绿地合理布局和功能拓展,加快城市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科学配置蓝绿空间,建设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积极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树木园、植物园和湿地公园,加强城市游园、小微绿地、林荫道、绿道等布局建设,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屋顶绿化,优化城市植物配置,构建城区绿色生活圈、环城生态防护圈、城外绿色屏障带和城市绿荫廊道网络。重点推进郑州、洛阳都市圈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完善森林城市、森林乡村等创森体系,提高都市圈生态网络的系统性、均衡性,构筑一体协同的生态格局。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统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和布局,依法依规对黄河流域的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耕地实施有序退耕还林还草、退养还湖还湿,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开展生物多样性拯救保护,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推进湿地保护修复 开展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依托黄河干支流库塘、湖泊、沼泽和明清黄河故道等湿地资源,整合归并优化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布局。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对类型改变、功能丧失的湿地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重建,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自然湿地面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黄河干流两岸大堤以外营造生态廊道,突出“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功能,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优化生态空间,根据不同区位地段,分别采用园林景观型、湿地景观型、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等模式,大力营造固堤林和特色经济林,结合沿黄快速通道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区段、重要节点,合理配置驿站、游径、观景台等游憩设施,加大常绿、彩叶植物比例,注重水生草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合理搭配,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近自然化升级,打造高质量堤外“绿廊”,努力将沿黄生态廊道打造成“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生态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专栏3-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
1 | 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治理 在黄河中游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林草植被带建设,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4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30个县(市、区)。天然林保护20.24万公顷。人工造林12.70万公顷,其中经济林4.82万公顷;飞播造林6.13万公顷;封山育林2.77万公顷;森林抚育24.50万公顷;退化林修复1.63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2万公顷;种草6.51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2.90万公顷,草地改良3.61万公顷。林下种植6.67万公顷;林下养殖6700公顷。废弃矿区生态修复1.30万公顷。 |
2 | 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综合整治 在黄河下游滩区和蓄滞洪区开展湿地综合整治,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涉及郑州、开封、新乡和濮阳4个省辖市的12个县(市、区)。建设生态景观林1500公顷、护岸固堤林1500公顷。 |
3 | 平原生态绿网建设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沟河路渠林带为骨干,推进乔木混交、乔灌搭配的农田防护林带建设。涉及郑州、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鹤壁、许昌、濮阳、商丘、周口11个省辖市的90个县(市、区)。建设平原防风固沙林1.00万公顷;农田林网(折合)2.50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2.31万公顷;退化林修复2000公顷。 |
都市圈林业生态建设 围绕郑州、洛阳都市圈生态建设,在城市周边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树木园、植物园和湿地公园,组织实施森林城市五级创建。建设森林公园、树木园、植物园50个;湿地公园10个;省级森林城市15个;各级森林乡村575个。 | |
自然保护地建设 | |
1 |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开展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完善保护巡护、保护、科研、宣教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提升自然保护区管护科研宣教能力。统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和布局,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生态修复3300公顷。 |
2 | 湿地保护修复 开展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依托黄河干支流库塘、湖泊、沼泽和明清黄河故道等湿地资源,整合归并优化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布局。生态修复2000公顷,新建湿地公园10个。 |
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 在黄河干流两岸大堤以外营造生态廊道,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焦作、新乡、濮阳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26个县(市、区)。人工造林1.76万公顷。其中新造1.16万公顷,提升改造6000公顷。 |
第四章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推动我省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功能型转变,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科学精准精细管理,全面提升科学绿化水平,增加林草碳汇。到2025年,完成造林43.50万公顷,人工种草及草地改良9.54万公顷,森林抚育66.87万公顷。
精准落实绿化空间 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确定的地类和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土地用途,充分利用“六块地”(山区困难地、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废弃场矿、严格管控类土地),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国土绿化任务直达到县,落到实地、落地图斑、落到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在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禁止违规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绿化。科学规范、因害设防建设农田防护林。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山区重点增绿提质增效,推广困难地造林技术与经验,科学确定绿化方式,封飞造并举,科学配置林草植被,乔灌草结合,营造混交林,加强退化林修复。平原区重点完善林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营建以沟河路渠为骨干的防护林林带,补造改造残缺林带和低效林网,形成完善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廊道重点是完善提质,依法依规,部门协同推进铁路、公路、河渠、水库等绿色通道建设,处理好粮食安全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充分利用铁路、公路等通道两侧的荒山荒地、边角地、废弃地、未利用地、垃圾山、废弃矿山等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做好生态廊道完善提质。
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加强森林城市建设科学管理,严禁天然大树进城,力戒奢侈化、媚外化倾向。加强城市内绿化,建设城市绿廊,推进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加强城市周边和城市群绿化,疏解城市功能腾退的土地,优先用于绿化,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开展植树造林,成片建设城市森林和永久性公共绿地。积极推进中原森林城市群、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形成符合河南省情、各具特色、类型丰富的森林城市格局。到2025年,省辖市国家森林城市全部建成,新建省级森林城市50个。
加强乡村绿化美化 围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新一轮“乡村林果化”五年行动,推进村庄及周边区域绿化,打造乡村绿化美化升级版,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推进森林乡村建设,科学编制森林乡村绿化建设实施方案,提高乡村绿化质量,创新乡村绿化机制,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各级森林乡村5000个。
专栏4-1 行业重大生态工程(列入国家行业规划)
太行山绿化新一期工程规划(2021-2035年) | 1 | 漳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区 加大深山、远山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力度,加强浅山区、黄土丘陵区造林,恢复以森林为主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治理水土流失。营造林面积1675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50公顷,飞播造林250公顷,封山育林975公顷。 | 林州 |
2 | 卫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大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度,在中低山陡坡地加强封山育林,低山丘陵、冲积河谷、阶地等进行水土保持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营造林面积1221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630公顷,飞播造林2813公顷,封山育林2329公顷,退化林修复1445公顷。 | 殷都区、龙安区、淇滨区、鹤山区、山城区、山阳区、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凤泉区、辉县、淇县、浚县、卫辉、汤阴、修武等16个县(市、区) | |
3 | 沁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建设区 加强现有林管护,改造低质低效林,封造结合建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提升本区域的森林质量,保障黄河下游生态安全。营造林面积1779公顷,其中,人工造林750公顷,飞播造林334公顷,封山育林300公顷,退化林修复395公顷。 | 沁阳、孟州、▲博爱等3个县(市) |
注:▲为重点建设县
专栏4-1 行业重大生态工程(列入国家行业规划)(续表)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21-2035年) | 11 | 秦巴山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区 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绿化荒山,逐步实施退化林修复,加强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治理山地水土流失,增强源头地区森林植被涵养和调节水源的功能。营造林面积1.3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560公顷,封山育林4708公顷,退化林修复4132公顷。 | 西峡▲、淅川、南召、内乡▲、镇平、邓州等6个县市 |
22 | 黄淮平原水土保持区 以河源区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为主要目标,以河道、渠溪等水域地带的水土保持及洼地圩堤、沟渠路坝的固护治理为突破口,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相结合,构建起河源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域农耕区堤岸防护的生态屏障,防止湖泊渠溪等排灌系统的泥沙淤积。营造林面积446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532公顷,封山育林1675公顷,退化林修复261公顷。 | 息县、淮滨、遂平、驿城区、新蔡、西平、汝南、平舆、正阳、上蔡、汝阳、叶县、舞钢、荥阳▲、登封、新密、中原区、二七区、中牟▲、新郑、管城回族区、祥符区▲、兰考▲、尉氏、通许、杞县、龙亭区▲、顺河回族区、鼓楼区、禹王台区、商水、虞城、夏邑、永城、柘城、民权▲、宁陵、睢县、睢阳区、梁园区、郾城区、舞阳、临颍、源汇区、召陵区、禹州、襄城、长葛、建安区、鄢陵等50个县(市、区) | |
33 | 大别山、桐柏山、江淮丘陵水土保持区 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加强森林培育,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强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营造林面积1.9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913公顷,封山育林6300公顷,退化林修复3587公顷。 | 方城、社旗、唐河、新野、卧龙区、宛城区、桐柏、商城▲、新县▲、光山▲、固始、平桥区、浉河区、泌阳、确山等15个县(市、区) |
注:▲为重点建设县
专栏4-2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项目
1 | 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森林培育、自然保护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修复、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能力提升、智慧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学研基地建设等8项。到2025年,人工造林3.7万公顷,森林抚育4.7万公顷,新增种草面积3467公顷,栽植耐水植被200公顷、耐水树种133.33公顷,小微湿地护与修复133.33公顷,新改建营造水禽栖息地150处。水系连通5000米,建设生态岛4个,生境改善100公顷等,新建2处以上省级湿地公园,矿山修复60处,全面提升11个市县森防站的检疫能力,加强20个县(市、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教学研基地16处。 | 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4省辖市 |
2 | 丹江口库区周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森林培育、伏牛山、丹江湿地、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及监测体系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旗舰物种种群复壮、自然生态廊道建设。到2025年,森林资源培育18.6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72万公顷,退化林修复3.93万公顷,森林抚育9.83万公顷,封山育林1.47万公顷,湿地修复0.67万公顷,重要栖息地恢复140公顷。保护旗舰物种5种,监测体系配套设备200套,防火通道60千米和防火水池200个,新建管护站80个,建设自然教育展示基地和生态体验场所等30处。 | 南阳市 |
3 | 大别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国土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淮河干流湿地保护恢复、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和花卉种苗产业。到2025年,人工造林10.06万公顷(含退化林修复2. 09万公顷和封育2.5万公顷),森林抚育18.96万公顷。提升鸡公山、四望山、天目山、大别山、连康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油茶新造林3.33万公顷、低改1.67万公顷,新造茶叶、板栗、长山核桃等面积6700公顷、改培1.33万公顷。新发展花卉种苗产业基地1.13万公顷。 | 信阳市 |
注:专栏4-1和4-2中的工程分别对应《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中黄河、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
第二节 夯实林草种苗基础
加快良种选 加强乔灌木树种种子园、母树林生产基地建设,选育优质用材、生态修复、经济林果、景观树木等林木良种。积极推广应用乡土树种草种。建立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审(认)定一批国土绿化乡土乔灌品种。到2025年,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新建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2个、改扩建省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0个、新建采种基地15个;省草品种区域实验站5个。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开展全省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制定乡土树种草种名录,加强重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到2025年,收集保存林草种质资源1.12万份。
专栏4-3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工程
1 | 南阳市月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建设地点在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卧龙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主要建设内容是调查收集玫瑰、月季、野生蔷薇5000份;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区10.4 公顷,种质资源扩繁圃1.0公顷、日光温室1000平方米、塑料大棚2000平方米,隔离带3.5千米,生境改良14.6公顷;建设子代测定区0.5公顷,采穗圃0.6公顷;修建围墙3.5千米、给水管道2千米、排水沟1千米、喷灌系统14.6万平方米,道路3万平方米等基础设施建设。 |
2 | 郑州市黄河流域乡土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建设地点在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州航空港区试验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种质资源汇集区17.18公顷、新建种质资源扩繁圃1.78公顷,新建引种试验区1.13公顷,新建种质资源离体保存中心2800平方米,新建道路1.48千米,灌溉管网4.5千米,排水沟3.0千米;新建围栏3.6千米,保护林带3.1千米等配套基础设施。 |
大力培育优质大径级木材资源 优化国家储备林基地布局,强化长周期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储备和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森林经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蓄积,增强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到2025年,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24.85万公顷,其中,新造林6.02万公顷,现有林改培5.47万公顷,抚育13.36万公顷。
积极推进混交林培育 新造林应优先营造混交林,大力发展以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深根系树种为建群种的混交林,积极推行针阔混交、多树种(品种)混交、乔灌混交、耐阴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培育复层林,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林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高质量实施森林抚育 加强中幼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对针叶林实施“疏针补阔”、“间针育阔”,促进形成针阔混交林;对次生乔木林保留目标阔叶树种,清除影响目标树生长的林下杂灌和藤本,林窗较大、林分稀疏的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对生长情况良好的经济林,采取施肥、整型等管护措施提高产量;对品种不良或生长衰退的果树林采取换头嫁接或更换种植优良品种的方式改造。
科学开展退化防护林修复 针对退化防护林,采取更替修复、择伐补植修复、抚育修复、渐进修复、封育修复、综合修复6种方式进行修复,提升防护林质量和功能。重点修复平原沙区、低山丘陵区严重衰退的刺槐林,山区多代萌生的栎类,遭受严重病虫害的马尾松和残次林等。到2025年,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5.85万公顷。
第五章 科学推进沙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河南石漠化集中分布在南阳丹江口库区的周边县市,是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石漠化是南阳重要的自然生态问题,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守好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履行好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的政治责任。
加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加强丹江口库区石漠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封山育林育草、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植被质量。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6.0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6万公顷,退化防护林修复2.36万公顷,封山育林1.64万公顷。
精准落实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按照《河南省南阳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计划、建设内容、技术方案细化到县、市、造林地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以营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重点,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遏制丹江口库区石漠化发展趋势,逐步恢复或重建石漠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
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在全省黄泛区、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等区域,营建防风固沙林,高标准建设沙化耕地的农田林网,完善防护林体系。重点建设一批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减轻风沙危害,为农业高产稳产提供良好生态安全屏障,增加土地生态承载力。新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1万公顷。
营建人工复层混交林 根据造林地块坡向、坡度、土壤厚度、岩石裸露度等立地因子划定石漠化程度,合理确定造林模型,采用鱼鳞坑整地或穴状整地方式,重度石漠化区域客土造林。选择生物学特性不同的多树种合理搭配,优先选用抗逆性强、固土能力强的乡土树种。乔木树种选择侧柏、白皮松、臭椿、元宝枫、栎类、核桃、山杏、山桃、乌柏、山楂等;灌木选择连翘、荆条等;其他草本及藤本植物选择茅草、金银花、葛藤等。采取植苗、直播等方式,针叶树种采用容器苗栽植,提倡1-2年生良种壮苗全冠造林,栽植后用塑料薄膜、石片或杂草覆盖穴面,采用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或不规则混交营建人工复层混交林。
加强退化林修复 中度退化林分,采取团状、单株采伐等方式,伐除枯死、濒死木,林冠下补植补造乡土树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混交林。轻度退化林分,采取疏伐等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萌发能力强的乔木林或灌木林可采取平茬复壮进行修复,天然落种且萌发能力强的母树林加强人工措施,除杂草,松表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促其生根发芽,天然更新。
大力开展封山育林 石漠化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中度以上石漠化的有林地和潜在石漠化的疏林地、有希望培育成乔木的灌木林地以及需进行特殊保护的有林地进行封育,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利用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能力,补植补播目的树种,增加树种密度,调节树种组成,诱导针阔混交,提高林分稳定性和防护功能。加强封山育林基础设施建设,因需而设,设置标志牌、防护网、围栏、隔离标志等。加强管护,减少人畜危害。
开展石漠化动态监测 加强石漠化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根据石漠化程度、流域分布和治理情况设立石漠化动态监测点20个,实行与国家同步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收集保存治理前定点影像资料,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保障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加强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类型,重点围绕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模式、生物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和难点技术,开展石漠化技术研究及成果运用。成立省级技术保障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市县成立技术支撑小组,深入石漠化治理第一线进行施工设计、施工指导、质量监督、检查验收、成效监测等。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典型事例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平。
专栏5-1 河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1 | 石漠化综合治理动态监测点建设项目 | 设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动态监测点20个,对石漠化动态变化、综合治理工程进展、政策执行及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定点跟踪监测。 | 涉及南召、方城、西峡、镇平、内乡、淅川、社旗、唐河、桐柏、邓州等10个县(市)。 |
2 | 河南省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林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通过人工造林(困难地及石漠化区域)和退化林修复等营造林方式,采取一体化、综合系统的措施,开展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加快水源区困难地及石漠化区域治理步伐,全面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其他困难造林地生态治理积累经验。建设总规模7100公顷,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700公顷、退化林修复5400公顷。 | 涉及淅川、西峡、内乡和邓州4个县(市、区)。 |
3 | 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 | 在黄泛区、隋唐大运河及明清黄河故道等区域,营建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新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1万公顷。 | 涉及内黄、滑县、安阳、汤阴、浚县、淇县、华龙区、清丰、濮阳、南乐、范县、台前、延津、原阳、长垣、封丘、新乡、卫辉、温县、孟州、武陟、管城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新郑、祥符区、龙亭区、杞县、尉氏、通许、兰考、梁园区、睢阳区、民权、睢县、宁陵、柘城、虞城、川汇区、淮阳区、西华、扶沟、太康、鄢陵等45个县(市、区)。 |
健全保护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开展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积极推进太行山国家公园设立和大别山、伏牛山2个候选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展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红豆杉、连香树、豺、豹、黑鹳、斑嘴鹈鹕、玉带海雕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境)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管护基础设施、科普馆、游憩设施等建设,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保护,兼顾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制 借鉴国家公园的创建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积极探索集体林地、农田承包地和宅基地地役权改革,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机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资源利用和特许经营等规章制度,探索逐步建立国家所有、全民共享和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
保护河南代表性生态系统和旗舰物种 开展候选国家公园等的林草资源资产调查,探索建立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监测系统,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栖息地恢复修复、旗舰物种种群复壮、自然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保护代表性生态系统和旗舰物种,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及公共服务。
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界定范围,优化管控分区,整合优化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推动自然保护区等级晋升。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协同协作,提高管理保护水平。
加强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对旗舰种、伞护种分布区,建设近自然扩散廊道。对受损严重、自然恢复困难的工矿、村庄废弃地等开展系统生态修复。加强野外管护巡护、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应急防灾救灾、疫源疫病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建设。落实自然资源调查和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建立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第三节 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
提升自然公园生态功能 加强自然公园资源本底调查和管理,确保珍贵自然资源,及其所承载的生态、景观、文化、科研价值得到有效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增强生态服务能力。科学编制各类自然公园规划。
积极开展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 依法依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和定制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项目,打造一批自然学校。利用宣教设施、巡护线路、解说系统、监测样地等,组织公众参与资源巡护、野外观测、防火监测、社区生产、野外宿营等体验活动,引领参与者投身自然、探知体验。逐步完善科普宣教体系,着力推进一批自然保护地示范性宣教基地建设。
适度开展生态旅游 坚持贴近自然、生态友好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方向,适当利用景观资源和高质量生态普惠产品,结合当地风情文化,凸显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开展生态友好型旅游活动。
专栏6-1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重点建设工程
1 | 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提升工程 加强现有29个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及现代化保障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伏牛山、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丹江湿地、小秦岭、太行山猕猴、董寨、连康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内乡宝天曼、桐柏高乐山、鸡公山、大别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重点物种抢救性保护,使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100%。 |
2 | 伏牛山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及监测体系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在西峡组织实施伏牛山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及监测体系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立地质遗迹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病虫害、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定位及碳汇观测研究站;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及教育。修建自然保护区生态防护围栏50千米,设立界桩10000个、标识牌1000个、地质科普牌200个,防火通道60千米和防火水池200个;重要栖息地恢复140公顷;优化原有基层工作站16个,新建管护站80个。 |
3 | 自然公园保护与提升工程 完善自然公园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自然植被恢复、林相改造、湿地保护与修复,提高自然公园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社会、文化、美学和科研价值。重点建设内乡方山、南召丹霞山、南阳青峰山、宛城等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新建5处,提升20处。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11个;提质升级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1个、省级湿地公园15个。 |
完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提升森林草地有害生物防控能力,遏制重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降低灾害损失,促进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科学精准防控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纳入地方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在我省松林分布区域实行分区分级管控,加强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等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控,建立健全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栾川、卢氏、西峡、淅川、新县、固始、罗山、光山和确山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加强美国白蛾预测预报,建立区域合作联防联治机制。开展美国白蛾疫区联防联治行动。到2025年,松材线虫病疫区疫木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发生面积和乡(镇)疫点数量实现双下降;美国白蛾疫情基本遏制,疫点得到有效控制,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
加强监测管控 建立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现、山场封锁、疫木清理、无害化处置全流程监管机制。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监测,定期开展美国白蛾疫情调查,推进疫情监测常态化、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等数字化新手段,强化实地巡查。完善疫情预警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启动疫区松林抚育改造计划。加强古树名松和重要地标性景观保护和抢救性治疗。
严格检疫执法 加强防治检疫机构队伍建设,定人、定责、定时间、定标准。全面加强疫情疫区、疫木源头管理、疫点疫木除治、疫情传播阻击、违法违规运输、加工利用疫木行为查处。
建立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 推进灾害区域联防联治和社会化防治。研发立体监测和大数据预报、植物检疫等综合管理平台。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适时开展外来有害生物专项调查。
强化防治减灾体系 开展检验鉴定、检疫封锁、检疫监管和除害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森林有害生物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系统和飞机防治质量监管系统。建设和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加强防治技术体系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科研成果转化。
提升监测水平 在重点地区建设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站点。推进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的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草地全要素数据资源库,加强草地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强化灾害预防和治理 加强草地有害生物重大灾害防控。推进遥感监测、灾害智能判读、大数据分析预测、生物制剂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市(县、区)要做好草地灾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
提升科技支撑 开展本底调查,收集和保存草地种质资源。加强草地适宜草种选育及栽培、林草间作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草地有害生物防治科学研究。
专栏7-1 有害生物防治重点工程
1 | 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 在栾川、卢氏、西峡、淅川、新县、固始、罗山、光山和确山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加强疫点疫木除治,精准化、规范化清理疫木。建立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防治数据库。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等先进手段建设预测预报监测平台。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市、县级标本室,加快现有防治技术的组装配套和科研成果转化,开展灾害预警、快速检验检测、立体监测等实用技术研究。 |
2 | 美国白蛾疫区联防联控行动 开展美国白蛾疫区联防联控行动。健全美国白蛾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应急防治药品器械储备库。加强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疫情报告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及时防治,严控疫情蔓延。年均治理面积约6.67万公顷。 |
3 |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完善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集检验鉴定、检疫执法、行政管理及检疫服务为一体的检疫御灾体系。建设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加强现有65个国家级省级森林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建设。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年均治理森林有害生物面积约53.33万公顷。 |
加强森林火灾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实现预警监测智能化、预警响应规范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做到火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组织扑救。坚持源头管控、科学施救、安全第一,一盘棋共抓、一体化推进,提升森林草地防灭火能力。
全面落实防火责任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各级林草部门防火目标管理,积极履行行业管理责任,承担防火职责,林草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和各项防火措施。开展林业、应急、公安等部门联合督导预防,建立约谈问责工作机制。
提升火情预警监测能力 加强林草火灾高风险县(市、区)视频监控点建设,完善重点区域林草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与应急、气象部门协作,实施省级火险预警管理平台林草升级融合。完成森林草地风险普查工作,摸清火灾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的防灾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森林和草地火灾风险普查数据库,形成一整套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稳定在0.9‰以下。
推进网格化管理 健全防火组织体系,强化网格管理队伍,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充分发挥护林员、瞭望员火灾预防的“探头作用”。专编专用,重点向森林草地火灾高危、高风险区基层单位倾斜。探索防火购买服务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草防灭火工作。
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力度 开展森林草地火灾风险普查。在交通要道等敏感地段配置宣教、管控等设施设备,全力推广“防火码”,加大巡护和检查力度。协调公安机关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野外用火行为。
强化早期火情应急处理 推行突发火情应急处理一区一策、一地一案。加强防扑火力量培训教育,开展带装巡护,强化早期火情应急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实行报扑同步。各级指挥员合理调配扑救力量,阻止火势蔓延。
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提升森林火情预警监测能力,启动烟火智能识别、全天候自动值守、天空地一体的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63个森林火灾高风险县(市、区)全覆盖。完善基于网格化的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增加防火机具和装备,开展森林可燃物清理、森林防火道路、防火蓄水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阻隔网和易燃林分改造等建设。推进“以水灭火”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火早期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森林火灾高风险县(市、区)重点部位消防管网全覆盖。
推进地方专业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林草消防专业队伍标准化建设。建立以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为主、半专业队伍和应急扑火队为辅的消防队伍。森林火灾高风险县(市、区)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一般森林火险县(市、区)、林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组建森林消防半专业队伍,林区行政村组建应急扑火队。探索利用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建立森林防火岗位培训体系,实行持证上岗。开展专业队伍装备、营房和训练设施标准化建设,实现重点区域县级行政单位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配备率100%。
专栏8-1 森林草地防火重点工程
1 | 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完成省级卫星林火监控系统1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767套;省级森林火险预警平台1套,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70个等配套相关设备。 |
2 | 专业队伍建设 组建标准化地方专业防扑火队伍,新建专业队伍装备50支,完善提升专业队装备70支。加强专业队伍集营房、物资储备等多功能综合性基地、靠前驻防站点、野外实训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 |
3 | 防控基础设施 提升防火基础通信、应急指挥调度、数据中心共享等保障能力,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前端设备及接入网络、全省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新建及改造防火道路1000千米,新建及改造防火隔离带2000千米。加强防火站、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开展重点区域站、库升级改造。 |
图8-1 森林草原防火标准体系框架示意图
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管体系,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管控外来物种,维护物种安全、生物安全。
保护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完成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面摸清珍稀濒危动物资源状况。实施豹、朱鹮、梅花鹿、林麝、中华秋沙鸭、大鸨、丹顶鹤、猎隼等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抢救性保护。加强重要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建设,稳步增加重要栖息地面积,逐步提高生态廊道质量。加强候鸟迁徙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增扩建候鸟保护监测设施设备,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候鸟迁徙路线监测评估体系。
表9-1 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分类 | 种名 |
旗舰种、关键种(2种) | 豹、朱鹮 |
珍贵稀有种(6种) | 梅花鹿、林麝、中华秋沙鸭、大鸨、丹顶鹤、猎隼 |
开展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 加强救护机构建设,提升救护收容设施水平。推进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救护繁育科研攻关,确保放归种源。开展朱鹮、白鹤、金雕、林麝、大天鹅等珍稀濒危物种野化放归,探索扩大放归物种范围,加强放归后巡护管理和动态监测。
严禁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 加强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利用的指导、服务和监管,从严查处野生动物食用违法违规行为,严禁非法交易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加强人工繁育场所监管,执行野生动物非食用性利用审批和检疫检验规定,遏制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
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站布局,加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站建设,合理增设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切实提升主动监测、病原检测、预测预警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疫病、重要物种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推进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和主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加强防控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推行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染疫动物无害化标准化应急处置。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境恢复及野外回归 开展秦岭冷杉、大别山五针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选择谱系清晰、多样性丰富的极小种群物种,开展野外回归试验,扩大种群分布规模,严防物种灭绝及遗传多样性丧失。加强野生兰草、杜鹃、蔷薇、流苏等物种的资源保护,严防野生资源人为破坏。
开展迁地保护 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和动态监测数据库,对一批分布区极度狭窄、栖息地(生境)破坏严重、种群数量稀少的物种,开展迁地保护和最小人工种群保留,完善迁地保护基地。增扩建种源培植基地,扶持珍稀濒危植物培植技术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建设野生植物基因库。加强中医药资源人工扩繁工作。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数据管理,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建立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数据库,完善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信息云平台,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建设,建立省级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横向沟通协作。
构建野生动植物监管体系 制定完善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培育)、经营利用、收容救护、罚没物品处置及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管理办法。建设覆盖全省市、县和监测点三级野生动植物监管数据系统。建立完善多部门信息交流与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新形势下互联网犯罪监管执法。在鸟类迁徙路线设立沿线保护站点。
严格进出境管理 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部门间情报分析共享平台,严格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境审批管理,健全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阻断非法来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入流通渠道。
实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生物灾害修复治理行动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涵养区等重点生态区位,实施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和生态修复,遏制扩散蔓延,降低灾害发生面积。
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体系 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布局入侵物种监测站点100个,实现可视化综合管理。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建立风险监测数据库。建设检疫御灾体系,推进部门间检疫执法联动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区域间联检联控。
提升防控技术装备 建设外来入侵物种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标本馆及天敌资源库。加强重点生态区域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级隔离试种苗圃和新品种中试基地。开展实用先进防治药剂和器械开发研制及推广应用,完善快速检测技术。
表9-2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
类别 | 主要物种 |
昆虫类 | 红火蚁、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枣实蝇等 |
植物病原 微生物 | 松材线虫、松疱锈病菌、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松针褐斑病菌等 |
植物类 | 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凤眼莲、刺萼龙葵、互花米草、马缨丹等 |
脊椎动物类 | 家八哥、红耳龟、美洲牛蛙等 |
动物病原 微生物 | 非洲猪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专栏9-1 野生动植物保护重点工程
1 |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保护恢复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及连通生态廊道。加强重要鸟类迁徙通道沿线保护,优化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处置站点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对豹、朱鹮、梅花鹿、林麝、中华秋沙鸭、大鸨、丹顶鹤、猎隼等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抢救性保护,开展就地迁地种原保护和野化放归、回归。新建、扩建和完善10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3个鸟类繁殖站。新建扩建野生动物监测站12个。 |
2 |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工程 加强秦岭冷杉、大别五针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性保护,划定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修复受损生境,营造适生生境。迁地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2种。 |
3 |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项目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建设外来物种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设立外来物种防控重点实验室,建设入侵物种监测站点100个。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林草资源,推行森林草地湿地休养生息,大力提升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严格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构建新时期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压实生态保护责任 建立以林长制为主体的党政领导保护发展林草资源责任体系,省、市、县、乡、村分级设立林长。各级林长组织制定森林草地资源保护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区域重点难点问题,落实森林草地防灭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和措施。加强森林草地资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灾害防控、深化领域改革、资源监测监管、基层基础建设等。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森林河南、美丽河南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制度,科学制定各级林长年度量化考核评价指标。重点督查考核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森林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等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全面加强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和森林经营 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天然林和公益林纳入统一管护体系。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确保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面积不少于172.76万公顷,严格落实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提升保护管理水平,提高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公益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定期发布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优化落实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地面积和保护级别。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推进天然林与公益林并轨管理。科学制定省级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和市县级实施方案。科学开展天然中幼林抚育,退化次生林修复,因地制宜培育复层异龄林,建立健全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推进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单位建设。
加强草地保护 严格草地保护,提高草地综合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创新草地管理机制。加强草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草地保护和恢复、恢复和增强草地生态功能。
全面保护湿地 将全省重要湿地都纳入保护范围,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保护方式,健全覆盖面广、连通性强、层级合理的湿地保护地体系,构建全省统一的湿地监测、评估和预警平台,探索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重点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典型完整或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域保护。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稳步提高湿地保护率。开展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全面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积极推进乡村小微湿地保护示范建设。加强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
专栏10-1 森林湿地保护重点工程
1 | 全面保护天然林 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天然林和公益林纳入统一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天然林应管尽管。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精准提升天然林质量。天然林保护204.07万公顷,退化天然林修复1.67万公顷,精准提升天然林1.67万公顷。编制完成《河南省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市县级实施方案。 |
2 | 湿地保护项目 在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公园等重点湿地分布区内开展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富营养化治理、外来物种防控建设等。对重要湿地及周边范围内可退耕的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栖息地营造改造、引水蓄水、清淤疏浚等建设。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湿地质量,提高湿地连通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11个,提档升级现有国家级湿地11个,省级湿地15个。 |
加强林草法治建设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地、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等重要领域的执法力度,及时跟进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和地方性实施条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简化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深化林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整合现有执法人员力量,在市、县两级组建林草执法队伍,统一行使林草行政执法职能。持续深入开展绿盾、绿卫、绿剑等专项打击行动,坚决查处非法占用自然保护地、林地草地湿地、毁林毁草毁湿开垦、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等案件。建立健全林草部门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地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林草资源生态损害价值补偿机制。加强生态损害价值评估鉴定机构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林草公职公益诉讼队伍。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 对自然保护地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实施全面监控,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对保护不力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问责追责。
加强林地林木保护利用监管 编制河南省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时开展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法依规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严格实行占用林地定额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林地林木案件。加强林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为科学经营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草地保护利用监管 强化草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草地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坚决遏制各类非法挤占草地、乱开滥垦草地等行为。加强矿藏开采、工程建设等征占用草地审核审批管理。依法规范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占用草地行为。
加强湿地用途监管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根据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完善更新重要湿地名录。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各类湿地功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建立湿地利用预警机制。禁止擅自征收、占用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禁止侵占自然湿地。加强湿地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引导湿地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探索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适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种养试点示范、湿地创意文化产业等,发挥湿地多种功能,全面提高湿地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林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遥感、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森林、草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点及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构建天空地和点线面一体化遥感分析、地面调查、定位观测与生态物联网综合监测体系,建立林草综合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探索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技术应用。
建立感知系统平台 加强林业感知系统顶层设计,建立完善资源数据、建设任务、生产环节、部门协作,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平台,对森林、草地、湿地、石漠化、自然保护地、陆生野生动植物、重大生态工程等各领域监测数据集成开发,森林草地防火防虫等防灾应急数据实时采集,形成林草湿资源“图、库、数”及智慧应用,实现林草湿重点领域动态监测、智慧监管和灾害预警。建设一批信息化试点示范。
图10-1 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架构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能力 围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体系建设,建立反映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重要物种保护和生态承载力的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林草湿综合数据库,运用空间信息技术、模型评估、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生态系统趋势特征和价值转化等情况,全面评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
专栏10-2 资源监督管理重点工程
1 |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项目 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面获取森林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结构等信息,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为精准开展森林经营、森林资源目标责任考核和全面推行林长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山区、丘陵、平原各选2-3个县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工作。 |
2 | 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试点示范工程 加强生态网络感知系统管理队伍建设,加大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基础设施投入。开展感知林业基础和云平台建设,森林资源消长监测、野生动植物动态监测、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监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郑州、安阳、鹤壁和济源示范区4个省辖市和西峡开展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试点示范。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设平台,培养人才,推动林草科技取得新突破。
建立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库 坚持问题目标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树好“揭榜”标准,开展项目筛选,构建入榜项目库,制定并发布榜单。重点开展困难造林地技术、退化林修复关键技术、松材线虫病防治、林用无人机应用、感知系统等集中攻关。
建立揭榜挂帅执行机制 创新“揭榜挂帅”林草重大科技项目揭榜、人才甄别、过程管理、成果评鉴等组织形式。用公开透明的环境鼓励大胆揭榜,用公平竞争的机制遴选入围者,建立科学有效的容错机制,为实现从0到1的突破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 简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扩大科研自主权,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加大成果奖励、绩效分配、职称破格评定等激励力度。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加强河南省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申报森林生态、木材化学与物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1个重点实验室。
完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 支持林草领域现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争取新增 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进数据平台建设。
加强长期科研基地建设 新建1个国家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完善长期科研基地动态评估机制,积极承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撑林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科学技术普及、社会共享服务活动。
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加强对林草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新建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推进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加大与国家级林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林草(含花卉)种质资源平台协作,建立省级林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创建国家级林草科普基地3个。
加强高质量林草标准制定 加强标准与政策规划、制度体系、重点工程的衔接配套。制修订林草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50项,强化标准应用评估。积极拓展标准与国家及其他省份双向交流与协作。
表11-1 “十四五”时期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单位:个
建设平台 | 2025年目标 |
省级林草重点实验室 | 1 |
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1 |
国家林草局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 | 1 |
国家林草局(省级)长期科研基地 | 1 |
省级林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 |
黄河流域碳汇研究中心 | 1 |
省级林草创新联盟 | 2 |
第三节 加快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 加强支持优秀人才培养,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实施河南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建设计划,培养百名青年拔尖人才、五十名领军人才,建立十个创新团队。
壮大推广型人才队伍 完善乡土专家服务机制,遴选基层科技推广员,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入企,培训基层林农。
完善人才发展培养机制 构建省市县协同、院校参与的林草干部教育培训施教体系,形成全省林草行业培训“一张网”全覆盖。加强基层人才培养,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依托涉林涉草院校为国有林场、基层单位定向培养人才。推动院校共建人才培养机制。
表11-2 “十四五”时期林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单位:人
人才队伍 | 到2025年目标 |
省级林草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 50 |
省级林草科技特派员 | 150 |
选聘省(市)级林草乡土专家 | 100 |
县级以上拔尖人才 | 40 |
专栏11-1 林草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1 | 实行林草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 建立健全林草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重点开展林草困难造林地技术、退化林修复关键技术、松材线虫病防治、林用无人机应用、感知系统等研究。 |
2 | 加强林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争取新建1个省级林草重点实验室;新增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建1个国家林草局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草局(省级)林草长期科研基地、2个省级林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黄河流域碳汇研究中心、2个省级林草创新联盟,创建3个国家(省)级林草科普基地,制修订50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
第十二章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健全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机制,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健全草地保护制度,推动各项改革系统集成高效。
完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巩固和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维护国有林场公益性质功能定位和生态保护职责,建立健全分级监管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保持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长期稳定,实行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优化森林结构,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乡土树种。引导支持社会资本通过适当合作方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
培育优质森林资源 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加强林木良种壮苗推广应用,加快大径级林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全面建立森林保护培育制度,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实现稳步增长,提高木材战略储备能力。国有林场林地主要用于森林资源培育,租赁林地用于非林业生产的要依法依规逐步收回。
积极推进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 国有林场要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规范、可持续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创新国有林场管理方式,支持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创新发展模式,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强化编制管理,提升队伍素质。创新示范模式,打造不同类型的国有示范林场。加强林场道路、管护用房等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把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和森林质量提升打造为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标杆。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建立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委托经营、股份经营等共同发展的集体林经营方式。支持新办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林业产业企业。推动林地林木“折股量化到户”或“量化折股入场”,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村集体股份合作林场。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拓展集体林权权能,鼓励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积极推动集体林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重要生态区位非国有公益林政府租赁、合作、置换机制,探索地役权机制。推行“生态银行”机制,收储整合零散林木资源。提升县、乡、村三级林权服务综合监管平台。
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进山入林 通过以奖代补、规模经营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行林地经营权登记和抵押登记制度,鼓励支持开发林业金融产品。推行集体林经营收益权和公益林、天然林保护补偿收益权市场化质押担保。探索林权直接融资模式。
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 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基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调查体系,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核算体系 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下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制度。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探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和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适时评估各地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建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收益分配机制。
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探索通过森林草地湿地占用补偿、附带生态修复条件的资源配置、林业资源碳汇项目开发及交易、重要生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权交易等途径,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及后续产业开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品牌。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推动森林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应用到相关政策奖补、资源要素配置中,进一步提高决策效能。
加大引资引智力度 加强与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合作与交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以外资项目为载体,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坚持自主发展权,鼓励和规范林草境外投资和多渠道合作。组织实施好欧洲投资银行、德国促进贷款、亚行技援等外资项目,认真总结经验,实施林业“走出去”战略。
拓宽林业国际合作领域 在争取引进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以资金、项目合作带动技术、知识合作。加强在森林经营、湿地保护修复、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力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为河南林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建议。
加强项目区域能力建设 坚持林业国际合作交流服务于河南林业建设的宗旨,紧跟河南林业发展形势和建设任务,深化推进项目区域能力提升,培养我省国际合作新型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管理、技术和专家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推动河南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12-1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程
1 |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与经营工程 在84个国有林场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完善和修订森林经营方案,并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 |
2 |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改扩建管护站点用房20万平方米,修建道路150千米,桥涵200座。 |
3 | 南水北调水源地核心保护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项目 在淅川、西峡和内乡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进行林业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监测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补偿机制。 |
专栏12-2 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1 |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 河南省森林资源发展和生态服务项目(欧投二期项目) 项目于2018年列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的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2018-2019年备选项目规划(续建)。拟总投资237421万元。其中,申请欧投银行贷款117459万元人民币(折合15000.00万欧元),占总投资的49.47%;国内配套资金119962万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50.53%。建设总规模56946.9公顷,按培育模式划分:人工造林26609.47公顷,占总规模的46.73%;森林质量提升30337.43公顷,占总规模的53.27%。在鲁山,清丰,鄢陵,南召、方城、桐柏,虞城、民权,信阳浉河区、平桥区、商城、新县,鹤壁鹤山区、淇滨区共7个省辖市的14个县(区)实施。 |
2 |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 河南省黄河流域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及高质量发展项目 (欧投三期) 项目已列入欧洲投资银行贷款2020~2022备选项目规划,获批额度2亿欧元。拟总投资306061万元。其中,申请欧投银行贷款148158万元人民币(折合20000万欧元),占总投资的48.41%;国内配套资金157903万元人民币,占总投资的51.59%。主要建设内容有人工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营造林建设总规模56105.50公顷,湿地保护修复面积17816.43公顷。在荥阳、登封,开封祥符区、兰考,洛阳孟津区、新安、栾川,郏县、鲁山,鹤壁山城区,卫辉、封丘,焦作解放区,范县、台前县,义马,夏邑、宁陵、睢县,鹿邑,在11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21个县(市、区)实施。 |
3 | 亚行知识合作技术援助 河南沿黄地区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技术体系研究项目 项目2021年1月份正式列入财政部备选规划,总投资30万美元(亚行赠款),实施期24个月,在黄河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技术体系研究,结合我省好的作法与实践,推广亚行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升我省湿地国际影响力。 |
4 | 德国促进贷款河南省碳汇林业发展项目 项目预计2022年初获国务院批复。拟总投资19.6亿元,其中,申请利用德国促进贷款13.7亿元(折合1.8亿欧元),项目通过引入德国在森林经营和碳汇交易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建设碳汇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碳汇增量,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在洛阳、开封、平顶山、南阳、商丘、信阳等6个省辖市17个县(市、区、国有林场)实施。 |
5 | 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河南子项目 河南子项目赠款额为170万美元,实施期2017-2023年。项目营造试点示范林面积3373.33公顷,推广示范技术面积5.56万公顷;开展172个固定样地监测和成效评价;开展森林认证试点2900公顷;培训1000人次,技术咨询服务250个工作周,按需开展设备采购,开展课题研究等在内的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单位为登封市林业局、民权林场、黄柏山林场、南湾林场和新县林场。 |
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林草产业富民惠民成效,推动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重点产业 发展油茶产业,推广高产稳产高抗油茶良种,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提质增效。发展国家储备林,优化基地建设布局,探索新型产权模式、经营模式。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提升苗木花卉产品档次和供应端效率,强化产品创新和融合发展。发展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树种、品种,建设一批名特优新稀经济林产业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增加林地经营效益。发展林草中药材,开展生态培育试点,推动产业标准化、多元化绿色发展。发展草产业,推广应用菌草、牧草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优质草种繁育和草业种植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发展竹藤产业,加强竹子、杞柳、白蜡等林业资源定向培育。发展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加强保护拯救、科学研究、观赏展览、药用等具有公益属性的特殊类别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壮大森林康养、山地、森林文化、研学等旅游业态,加大精品旅游路线、项目开发力度,支持发展康养型民宿和度假,打造太行山、伏牛山和桐柏—大别山森林旅游康养聚集区。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支持木材加工、果品加工等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推动森林旅游等产业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林果标准化生产,推行基地建设规范化,生产环节标准化,全过程产品质量管控。加强产业品牌建设与保护,形成林草品牌体系。
专栏13-1 优势特色重点产业工程
1 | 油茶产业 科学划定油茶产业发展优势区,推广普及高产优质种苗和先进适用种植技术,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提质增效。到2025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年产茶油3.5万吨。 | |
2 | 木本油料产业 新建核桃、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山桐子、元宝枫和杜仲等木本油料标准化基地2万公顷,升级改造木本油料基地1万公顷。到2025年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33.33万公顷(不含油茶)。年产油28万吨。 | |
3 | 特色经济林 新建苹果、桃、梨、软籽石榴、猕猴桃、美国杏李、大樱桃、扁桃、山茱萸、辛夷、皂角、金银花、连翘、栀子、茶叶、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基地6.67万公顷。到2025年,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85万公顷。 | |
4 | 国家储备林 优化国家储备林基地布局,强化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长周期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储备和生产能力。到2025年,国家储备林总规模34.73万公顷,其中,新造林14.27万公顷,现有林改培6.11万公顷,抚育14.35万公顷。 | |
5 | 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优良乡土苗木培育,调整苗木生产布局结构。推动洛阳牡丹、南阳月季等花卉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传统品种改良、名优品种引种驯化和扩繁推广,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强化产品创新研发,推动花卉产业向纵深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新建花卉基地3.33万公顷,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到13.33万公顷,年产值300亿元。 | |
6 | 林下经济 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到2025年,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0个以上,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60个以上,林下种植面积100万公顷以上。林下养殖面积规模达到6500万头(只、箱)。 | |
7 | 草产业 发展草产业,推广应用菌草、牧草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优质草种繁育和草业种植基地。发展草产业3.33万公顷。 | |
8 | 竹藤产业 加强竹子、杞柳、白蜡等林业资源定向培育,大力发展竹藤产业。发展竹藤产业基地面积2000公顷。 | |
9 | 林产工业 支持引导人造板、家居产业聚集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林板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30个。 | |
10 | 森林康养产业 积极培育太行山、伏牛山和桐柏—大别山森林旅游康养聚集区。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0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00个,森林人家3000家。 | |
11 | 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 规范新野县猕猴养殖驯化繁育开发利用,引导和培育猕猴产业,构建市场+基地+企业的发展格局。规范猕猴繁殖场20家,规模达到1.3万只。 | |
12 | 重点林业产业园区建设 集聚林业资源基地、林产品加工、家居制造、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撑以及物流配送等企业,建设5-8个产值100亿以上省级林业产业园区。 | |
13 | 重点林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设林产品信息监测网络,对主要林产品产品产量、库存、流通、消费等经济状况及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监测预警与发布。建设林产品品牌公共查询和质量追溯平台。 |
加强产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加强绿色食品、地理标志、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产品品牌相结合的林业品牌体系,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坚持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健全林业品牌建设服务体系。完善林业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探索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 创新产供销模式,规范林草产业电子商务服务,鼓励经营主体发展电商、微商,结合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构建数字化贸易流通体系,打通林业现代化营销通道。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展会平台和节庆活动,进一步壮大现有展销平台。着力培育区域性产业集聚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信息发布中心,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着力搭建产业合作、经贸洽谈平台。
加大政策引导支持 完善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管理政策,放活林地流转政策。打造产业发展示范精品,发展一批国家级特色林产品优势区,支持林业产业园区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优化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布局,支持豫东、豫西建设优良乡土树种苗木基地。合理布局发展花鸟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持续发挥林草生态脱贫致富优势 支持脱贫地区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林草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和管护,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拓展生态补偿脱贫致富途径。探索非国有天然林、公益林托管模式,支持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开发公益就业岗位。推进生态护林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稳收益不返贫的长效机制。
促进林草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改善脱贫地区人居环境。挖掘林草产业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优化调整乡村产业布局,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县域支柱产业。做好生态扶贫政策措施、工作体系与乡村振兴平稳有序衔接,保证帮扶组织队伍总体稳定。
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森林文化,全面提升森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全民共享的森林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森林文化宣传力度 大力弘扬“焦裕禄治沙精神”“太行山绿化精神”和“民权林场河南塞罕坝精神”,以植树节等林业节日为平台,以自然保护地为载体,以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加强林业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持续创新森林文化传播方式,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树立林业先进,讲好林业故事,传播林业声音,广泛宣传森林文化,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参加中国森林旅游节、绿博会、花博会、关注森林活动等,搭建开放多元、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扩大森林文化的对外交流。
加强森林文化传承发展 开展森林文化资源普查,挖掘森林、湿地、竹、茶、花、藤、盆景、根雕、园林、中药材等传统森林文化元素的人文内涵,保持其原真性、完整性,建立健全具有河南特色的森林文化资源体系。探索建立森林文化发展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传承丰富森林文化价值,促进森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推进森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将森林文化元素融入森林河南建设,推动森林文化新业态产业发展。
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倡导义务植树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营建“共青林”“三八林”“党员林”等。不断丰富拓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积极完善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体系建设,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义务植树与互联网结合,积极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云端植树”“码上尽责”等基地创建,让广大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履行植树义务。探索绿色公益数字化,完善树木认种认养方式,让更多市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营造全民共建绿色家园、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良好氛围,提升义务植树的全民知晓率和尽责率。
加强森林文化示范建设 持续加强森林文化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高质量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示范点。重点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具有文化底蕴丰富、地域风貌独特的森林文化场所。大力推进优质森林文化品牌建设,开展森林休闲度假、森林观光等公益活动,吸引大众“走进山水森林、体验健康生活”,不断提升扩大森林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将森林文化融入森林乡村建设,探索森林文化基地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森林文化动态管理机制,全面展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力度 完善古树名木监测体系,建立古树名木二维码“电子身份证”,定期维护更新古树名木管理信息数据,提高古树名木规范化、动态化管理水平。开展古树名木健康体检,对27957株古树名木和1167处古树群进行保护、复壮和生境修复。结合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活动,挖掘古树名木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100处。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相关制度,探索古树名木价值评估、损害赔偿、综合保险及认养机制。积极开展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古树名木。
加强科普宣教设施建设 加强科普阵地建设,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完善森林文化宣教设施,建设科普场馆、生态标识系统等,构建面向公众开放,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阵地,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科普馆全覆盖,重点建设户外科普宣教系统。全面提升森林文化教育服务水平,全方位、多领域、系统化、常态化推进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重点打造国家黄河湿地公园、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生态科学普及力度。
创新载体传播森林文化 开展“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森林文化活动。利用植物资源建设珍稀植物园、牡丹园、菊花园、月季园等专类园区,展示森林文化的独特魅力。举办森林文化节、摄影写生等活动,让人们感受森林文化之美,激发亲近大自然的向往和热情。创新开展森林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将森林文化教育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宗教信仰文化结合起来,举办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森林文化教育研修和培训活动,在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及动植物园内建立50个森林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营造共享美丽森林空间 充分发挥全省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批可供公众游赏的美丽森林共享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生态产品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推进负氧离子监测网络建设,在白云山、黄柏山、云台山、龙峪湾等区域打造“森林氧吧”,定期发布负氧离子监测公报。利用城镇周边的森林与湿地,建设步道、休憩场所等基础设施,形成可休闲、可游玩的绿色公共空间,营造“森林客厅”。依托森林景观资源富集区域,推进以赏万亩花果、观漫山红叶等震撼性森林景观为目标的示范点建设,打造“森林花园”。探索搭建共享森林合作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协作共享,发挥市场化运营机制,培育森林康养、自然探险、户外运动等生态文化新业态、新模式。
积极响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目标,提升林草湿碳汇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河南林业应有贡献。
持续增强林草湿碳汇能力 科学评估林草湿碳汇能力,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制定林草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以增量扩容、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到2025年,森林面积净增17.03万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净增155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碳储量由2020年的1.55亿吨增长到2025年的1.68亿吨。推进人工商品林集约经营、人工公益林近自然经营。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等方式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加强林草生物质能源研发与能源替代,增强林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着力降低资源破坏、森林灾害造成的森林碳排放。
完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推进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掌握全省森林碳汇现状、变化、分布和潜力,开展湿地碳汇计量监测研究试点。探索构建全省林业碳汇评估体系平台,开展市县级森林碳汇潜力评价和试点建设,建立统一的林业碳汇计量标准和监测评估系统。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研究,设立并实施碳增汇科技计划,深化理论研究、加大应用研究、推进转化研究。
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利用全国建立统一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碳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创新,探索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培育、开发机制及监测监管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建设,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申报,申请中国核证减排量,推进碳汇交易。统筹林业碳汇交易与公益性碳汇林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林业增汇减排项目试点,开展“碳中和”实践,探索建立统一的林业碳汇建设和管理平台。
开展碳汇交易试点 在济源示范区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开展森林碳汇、湿地碳汇等资源调查、计量和动态监测工作,完善碳汇资源确权、登记、颁证、评估、流转、抵押等服务体系,开发碳汇林、湿地碳汇交易项目。发展碳汇经济,在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普惠体系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开发林业碳汇产品;建立碳中和、林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等平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下一心、协同推进,围绕“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资金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是推进林业保护发展的责任主体,根据省级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重点工程,组织编制市县级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本规划的目标任务与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执行本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任务落地、责任到位、取得实效。
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政策,将林业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投资承受能力,结合本地林业生态建设实际,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绿化造林、森林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森林、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项目储备库,实行滚动管理体制,未纳入项目库管理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预算,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管护用房等建设,补齐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基础设施短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建立多元化林草融资体系。运用减免税费、专项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优惠,支持建立生态保护修复 PPP 项目示范机制。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廉政风险防控能力,保障规划落地见效。
提高政治“三力”,发扬“三牛”精神,奏响生态强省建设林业最强音。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富民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林业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加强自然生态国情省情宣传,普及各类生态保护知识,开展主题宣传,加强宣传推介,营造浓厚氛围。选树先进典型,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林草保护发展,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全民受益,凝聚起建设美丽河南的强大合力。加强和提升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工作。
各级林草部门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做好与上位规划的衔接,确保目标有分解、任务有担当、政策有落实。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精准落地、实施见效。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确保林业保护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