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第1250947号提案的答复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提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水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坚持高标准建设。省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沿黄生态廊道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全过程。建设沿黄生态廊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高标准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行动,加快建设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点生态工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乡风貌建设,制定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通过对现有防护林带改造、湿地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完善、黄河文化展示、服务功能提升、景观节点打造等措施,将沿黄生态廊道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示范工程,“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休闲体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安全廊道、人文廊道、幸福廊道,实现“生态黄河、美丽黄河、幸福黄河”。
二、进一步明确生态廊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根据黄河沿线地形地貌、水库岸线、城镇滩区等不同特征,区分黄河中游、下游两岸大堤内外等区段,编制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明确了生态廊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植物配置上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注重观叶、观花、观果、观形植物应用,加大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树种搭配。设计出生态景观型、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园林景观型、湿地景观型5类31种生态廊道建设模式,推荐120个树种名录(乡土占75%,常绿占25%,名贵占10%),为打造复合型生态廊道提供技术遵循。黄河中游灵宝豫陕交界至小浪底水库大坝段,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推进多树种混交,合理发展森林旅游、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确保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生态安全,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重要生态屏障,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小浪底水库大坝至桃花峪段,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经济林和风景林,合理发展森林旅游和优质林果产业,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景观游憩,构筑城市生态屏障。黄河下游桃花峪至东坝头段,以营造生态景观林、防风固沙林为主,适当发展木本粮油和优质果树林,建设多林种、多层次的森林植物群落,构建“大绿量、多功能、多节点、多色彩”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集生态防护、文化弘扬、休闲观光多重功能,打造城市后花园。东坝头至台前豫鲁交界段,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兼顾国家储备林、优质经济林和生态景观林,打造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绿色屏障,起到生态防护、生态经济、休闲游憩,优化区域生态防护体系的作用。城市郊区及重要河流入口、重要干渠出口、重要生态部位和省级以上道路交叉口等重要节点处,实行公园化、景观化、特色化,加深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植物景观和休闲游憩的功能。
三、进一步加强沿黄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一是坚持左右岸、堤内外、中下游、干支流协同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至2021年底全省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造林10.7万亩,干流右岸基本实现贯通。二是实施《河南省沿黄湿地公园群发展规划》,规划在黄河流域新建省级湿地公园22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万公顷,全省黄河流域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达到67处,力争2025年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率达到58.30%,织密堤内“绿网”。2021年完成了襄城北汝河、汝州汝河2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对现有河流、湖泊保护,新设立省级湿地公园15个,扩大湿地保护面积7.2万亩,提高了黄河湿地生态质量,种植菌草5万亩。三是以沿黄生态廊道为“线”,以城、镇、村为“珠”,串珠成链,带动湿地公园、菌草生态屏障、五级创森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五大生态系统贯通的系统治理态势。建成兰考堌阳镇等森林特色小镇78个,灵宝东寨村等森林乡村示范村488个。四是今年计划完成生态廊道8000亩,建成湿地公园4个,发展菌草10万亩,推进开封、周口2个市和兰考、林州等5个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森林特色小镇50个、森林乡村示范村300个。
四、强化管护责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全面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工作制度。强化林长制的统揽作用,紧扣四个体系、一个制度,狠抓落实,确保林长制落地见效。一是落实林长责任。建立“三单一函”机制,即林长责任区域林草湿生态资源清单、问题清单、林长工作提示单、重大问题督办函,通过清单化、台账化,推动各级林长知责明责、履职尽责。二是抓好考核评价。出台考核办法,省对市级总林长、市对县级总林长,按年度、任期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离任审计重要依据,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确保完成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目标。
五、科学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一是林业部门严格执行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和国办发〔2020〕44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作用,采取“长牙齿”的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合理制定绿化造林等生态建设目标,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毁苗造林。科学实施山区生态林、廊道绿化、平原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2021年全省完成造林256.1万亩、森林抚育184.1万亩,种草8.81万亩,改良20万亩。2022年计划完成造林210.08万亩、森林抚育205.65万亩,种草10万亩(黄河滩区2万亩)。全部实现了落地上图,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不发生违规占用耕地植树。二是制定了《河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河南省林草林菌林药行动计划(2021-2025)》。以菌草、香根草为主导品种,在黄河流域24个重点县(市、区)发展林草模式工程,高标准建设兰考、原阳、封丘、祥符等4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到2025年,全省林草模式面积达到100万亩,推广菌草种植40万亩。
我局积极支持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定期参加会商,协调解决生态廊道建设中的事项,共同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作。
感谢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2022年6月23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林业局 0371—65907553
联系人:范增伟
邮政编码:450003;地址:郑州市纬五路40号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1份)。
提案正文
关于提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水平的提案
2021年,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和河南黄河河务局、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同志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我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河南省部分省辖市政协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协商研讨第二次会议,围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等问题进行协商研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作,把生态廊道建设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重要抓手,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沿黄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和人文特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植树增绿工程、筑牢黄河安澜生态防线;强化生态保护治理、推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坚持示范工程引领、打造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等,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对生态廊道功能定位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缺乏必要的规划引领,土地、资金两大硬约束问题突出,行业部门缺乏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等。
我们建议:
(一)提升站位搞建设。高水平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生态优先、保障黄河安澜优先,统筹人与自然、干支流、左右岸、堤内外以及自然与生态各要素协调发展,建设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
(二)拓展对生态廊道功能的认识。生态廊道的核心要义是“生态”。生态廊道建设应以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保护稳定性为前提,突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沿黄生态之廊,需要从我省全流域着眼,统筹好不同河段的功能需要,统筹好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化要求,统筹好沿河城乡“绿廊”与“绿芯”以及人文景观的建设需求。建设沿黄生态之道,需要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遵循保护优先、有限开发原则,防止机械地为廊而道。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针对近城区段、近乡村段、自然荒野段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打造人与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沿黄生态廊道。
(三)深入研究并处理好几个关系。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系统思维,谋划明白,协调实施。一是处理好干流与支流的关系。在重视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重要支流水资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保护等。二是处理好堤内与堤外的关系。更加重视堤内滩区生态建设,积极建设临堤“绿廊”,同时把实施堤内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湿地公园建设等提上议事日程,织密堤内“绿网”。三是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线上道路、湿地、林地、绿地和点上文旅产业、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四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保护优先和开发是为了更好保护的理念,加强对嫩滩、上游山地、岸线到山脊、湿地等区域的保护,高滩区加快生态农业转型,减少面源污染,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五是处理好建设与管护的关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建设和管护责任,制订考评办法,加强对生态廊道内绿化和配套设施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管,确保后期有效管护、长期运行。
(四)强化耕地保护。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政策规定,严守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红线,严防湿地垦植耕种和违规占用耕地进行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及时对滩区村庄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垦,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提升滩区生态功能。高度重视滩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滩区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形成规模化饲草种植基地,发展林果等特色观光型农业。针对近期中央环保督查发现的人工造湖、违规用地等问题,举一反三,对手续不全,未达到建设条件的项目应暂缓推进。
(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由省发改委、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和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林业局等多部门和沿黄各市组成的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定期会商解决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协调区域之间的工作衔接,形成生态廊道建设同向发力、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统筹做好重大项目在国土空间、交通、旅游等规划的细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