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第1250829号提案的答复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2-09-28 来源:

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1250829号提案的答复

 

肖宏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来,省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任务分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建设堤外绿廊、堤内绿网、城市绿芯,下好“先手棋”。加快推进我省沿黄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沿黄生态廊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我省启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三门峡等5段示范工程,同步组织沿黄8市生态廊道工程集中开工,五个示范段完成造林2.26万亩,并示范带动干流全段完成生态廊造林7.04万亩。在示范建设的基础上,2021年,我局在沿黄干流安排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任务3.66万亩,全面推动左右岸实现贯通。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黄河河道、滩区、大堤防护林、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景观等,打造集生态屏障、休闲观光、文化弘扬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明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打造各具特色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一、科学编制沿黄生态保护相关规划。一是编制沿黄林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方案。在建设堤外“绿廊”、堤内“绿网”和城市“绿芯”的基础上,制定了“一轴两带三群多组团”工作方案,既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又带动实现林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制订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我局根据沿黄地形地貌等特征编制《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设计出5大类31个模式,推荐120个树种名录,为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提供技术遵循。三是编制沿黄湿地公园群规划。针对黄河流域“湿地不足”“湿地不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环境承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编制了《河南沿黄湿地公园群规划》,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等13个省辖市的116个县(市、区),在黄河流域新建省级湿地公园22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万公顷,力争2025年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率达到58.30%,高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四是编制黄河流域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围绕促进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沿黄干流8市重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特色小镇300个,森林乡村“示范村”1800个。

二、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我局按照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河南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参加会商,协调解决生态廊道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作。

三、着力提升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认真履行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指导,坚持左右岸、堤内外、中下游协同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造林10.7万亩。一是注重廊道建设的复合提升。将沿途的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林业生态建设成果,联通成线、扩展成面形成林山相护、林湿相依、林路相连、林田相偎、林草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通了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沿黄生态廊道常绿树种比例达到30%以上,彩叶树种比例达到20%以上,建成了绿色廊道、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人文廊道、幸福廊道等复合型廊道二是注重对接,在市域交界处打通断点、完善节点。加强部门协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复合度。今年年底实现干流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一级支流完成绿化,打造集生态、防汛、休闲、交通、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长廊。今年计划完成生态廊道8000亩,建成湿地公园4个,发展菌草10万亩,推进开封、周口2个市和兰考等5个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森林特色小镇50个、森林乡村示范村300个。

目前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财政资金。即利用中央、省级和地方财政的造林绿化补助资金。二是PPP模式进行融资。三是国储林项目建设。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协调省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探索多元化投入方式,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金融和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切实提高管护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明确林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工作制度。组建了省林长办公室,建立了双周调度、每月通报机制,黄河流域已建成五级林长体系。省委书记、省长签发第1号《总林长令》,各级林长开始巡林。强化林长制的统揽作用,紧扣四个体系、一个制度,狠抓落实,确保林长制落地见效。一是落实林长责任。建立“三单一函”机制,即林长责任区域林草湿生态资源清单、问题清单、林长工作提示单、重大问题督办函,通过清单化、台账化,推动各级林长知责明责、履职尽责。二是抓好考核评价。出台考核办法,省对市级总林长、市对县级总林长,按年度、任期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离任审计重要依据,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完成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推动林长制做实。

目前我局可利用河南省森林火灾预防监测系统对沿黄生态廊道火源管控开展监测,通过卫星监测、气象预警、视频监控和护林员巡护四种手段,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全省65个高火险县(含济源)已经实现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全覆盖,能够做到热点、火点实时发现、精准推送、快速前期处置。卫星热点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信息共享平台,平均每两个小时更新一次数据。视频监控数据来源是林业视频监控前端、蓝天卫士系统和“雪亮工程”省级平台。公益林智能巡护系统实现了护林员日常巡护监管,发现问题护林员可通过手机一键报警,将相关信息同时上报至省、市、县三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沿黄干流重要廊道、重点林区建设智能化监测平台9处,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测,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2022年6月30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林业局     0371—65907553

联系人:范增伟

邮政编码:450003;地址:郑州市纬五路40号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1份)。

提案正文

 

关于推进我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提案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把生态廊道建设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统一部署、统筹推进。2020年3月,总投资170.85亿元、总长373.83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全省沿黄8市集中开工建设。沿黄各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示范工程引领,因地制宜打造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沿黄各地结合流域实际,聚焦生态保护、黄河安澜、水资源集约利用、富民惠民和文化传承融合需要,启动实施的6个试点示范工程、18个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12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初步成形。郑州、开封、洛阳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设计水平高、投入力度大,部分已全线贯通,成效显著,为“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黄河文化增添了新的展示方式。

    一、我省生态廊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滞后。目前,除省林业局《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等技术指导外,尚缺乏省、市级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专项规划,不同程度存在技术标准难统一、协同联动难保障、跨区衔接难统筹、保护利用难兼顾等问题,“连片效应”发挥不够明显。

    (二)行业部门缺乏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河务、发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农业、水利等诸多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协调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多头管理会形成诸多遗留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廊道范围内城乡道路改造不够完善,缺少连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外围道路,码头、驿站、观景台、服务综合体、无障碍设施以及夜间安全照明、防护设施还有待完善,标识标牌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廊道管护机制亟需加强。沿黄村庄和道路两侧农田、林地、荒地整体环境散乱,廊道管护范围、责任划分尚不够明确,管护标准不统一,管理监测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致使廊道部分区段养护管理不到位。

    二、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围绕打造世界级生态文明与大河文明交融的高质量发展带的基本定位,按照统一规划河南黄河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市县生态廊道建设要求,与沿线村庄产业结构调整、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打造城乡结合、区域联动新模式,重视生态廊道沿途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修复,最大限度发挥好生态廊道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二)增强协作合力。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等部门和沿黄各市区政府参与,定期会商解决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形成生态廊道建设同向发力、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

    (三)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完成沿线乡村风貌提升改造,合理布局驿站、公厕、观景平台、民宿等服务设施。对现有廊道内通道和公共设施进行适度改造提升。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发行债券、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关注调整解决土地供需矛盾。

    (四)提高管护水平。完善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构建沿黄生态廊道综合治理体系。规划构建集遥感、视频、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物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立体感知层”,用实时可视化的全景监测代替传统的“人工巡廊”。运用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对防汛抗旱、水生态、气象预报、生物迁移、人群流动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为调度决策和预测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