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第1250271号提案的答复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2-09-28 来源:

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第1250271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河南省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供给,促进沿黄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与省科技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坚持生态优先,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全面摸清我省特别是沿黄地区林业生态现状的基础上,省政府于2021年12月31日编制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一带一区三屏三廊多点”的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其中,“一带”即为黄河生态带。2022年4月19日,我局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提出在全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框架下,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安全屏障,谋划了14项重点任务、192个重大项目,涵盖了科学绿化、自然保护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林草防灭火、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等体系建设。

(二)高标准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沿黄生态廊道不同地段人类活动强度差异性,分区分类建设生态廊道,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国土绿化,高标准打造左右岸统筹、山水河林路一体、沿线全景贯通的生态廊道。目前,黄河南岸郑汴洛段已全线贯通,2022年计划完成黄河生态廊道绿化0.8万亩,重点推动黄河北岸和重要支流生态廊道绿化,目前已完成沿黄生态廊道0.93万亩(统计数字)。

(三)推进实施林长制。自2018年起,我省先后在新县、长垣县开展县级林长制试点,在信阳、驻马店等地开展全域试点,探索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地域特点推行林长制的标准。结合试点探索经验,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建立联系机制,省市县级林长联系一个自然保护地或国有林场。同时,丰富林长类别,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设置林长,探索设立民间林长。2021年10月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明确党政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形成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二、关于“坚持优化整合,延伸产业链条”的建议

(一)规范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对全省300余个示范县(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进行综合绩效评估,选择培育了一批集约集优集群发展的不同模式和典型案例,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2022年新发展林下经济经营主体620个(其中林业合作社500个、家庭林场120个),新建林下经济基地100个,全省林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50家,示范家庭林场达到160个。

(二)积极拓展林业产业链。2022年6月14日,我局印发《“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两带四区多点”的产业格局,按照“一县一业”发展思路,引导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林业主导产业。通过引导各地林业企业积极参加各类林业行业展会活动,宣传推介当地优质林特产品,广泛开展品牌营销,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壮大了以省级以上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产业化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目前,河南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79家(沿黄的三门峡、洛阳、焦作、郑州、开封、新乡、濮阳、商丘等8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龙头企业共146家),成功创建了沿黄地区濮阳、商丘夏邑2个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三、关于“坚持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经济”的建议

(一)挖掘绿化空间,大力推广乡土树种。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我省《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2〕18号),通过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挖掘“六块地”绿化空间,充分利用“四荒”资源。2022年,省林业局投入6000万元,在沿黄地区建设沿黄森林特色小镇50个、森林乡村“示范村”300个,着力打造沿黄乡村绿化示范线。突出乡村绿化特色,开展身边增绿行动,建设小游园、小果园、风景林、休憩林和护村林,努力实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因地制宜配置绿化树种和绿化模式,实现乡村绿化、果化、彩化、财化的有机结合,引导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濮阳市将乡村绿化纳入年度表彰项目,市财政列入预算资金450万元用于奖励,撬动各县(区)投入绿化资金8000余万元;开封市实行“1351”绿化助农模式,利用集体闲置土地、农户空心院发展绿化苗木、特色经济林等产业,政府搭建平台公司统一运作,公司、村集体、农户、看护员按1:3:5:1比例分成收益,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

(二)积极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立足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依托黄河沿岸人文资源和生态景观,统筹推进森林康养等多种森林资源利用方式,近年来,省林业局组织开展了3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工作,目前已有65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其中沿黄地区共32个。

四、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供给”的建议

(一)做好林木品种审定、良种宣传及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林草品种审定工作,引导各地及有关科研院校大力选育我省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急需的乡土树种、生态树种、抗逆树种及高效固碳树种良种。截至目前,为选育者提供林草品种审定政策咨询服务50余次,接收27个林木品种审定申请材料,受理并组织专家现场考察10个。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导科学编制年度作业设计,并组织专家评审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批复。11处基地第一批生产建设资金已拨付到位,目前各基地正在按照批复的年度作业设计组织生产。

(二)注重林业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省林业局、科技厅先后支持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黄河流域高效稳定人工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主要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支持建立了“河南省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经济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林果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林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重点实验室”及在沿黄有关市县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等各类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有力推动了最优林分密度控制技术、间伐采伐木单株选择技术、目标树选择与培育技术、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林地清理技术、土壤保育技术等近自然经营关键技术体系,筛选优良品系并进行高效繁育,挖掘目的树种重要性状关键基因或分子标记以辅助育种,同时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等,有效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促进林农增收为目标,扎实做好草科技推广转化,推广了一大批林业生产急需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经济林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标准化生产和林下经济栽培模式等,全省每年营造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林10万亩左右,推广林木良种25—30个,推广林草新技术、新成果30余项。大力推进送科技下乡活动,培训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30000人次,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质量,提升了林业生态建设科技含量和成效。

(三)扎实做好林业科技推广培训力度。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平均举办各级各类科技推广培训班400余期,培训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25000人次左右,有效提高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素质和林农的管理技能。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大量送科技下乡和田间咨询活动,针对苗木繁育、造林绿化、抚育管理、林产品无公害生产等各生产环节,解决林农“急难愁盼”,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的时效性和及时性,全省每年开展田间培训和田间咨询活动13000人次。

但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还存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以沿黄干流区为例:沿黄干流区共有52个县级单位,新一轮机构改革后,仅有34个县区保留了林业技术推广站,保留林业技术推广站县区数量仅占65%,焦作市受机构改革影响最大,县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部撤销。相比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乡级推广机构受机构改革影响更为严重,沿黄七市一区共有乡镇级单位595个,真正经编制部门批准独立建站仅12个。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科技推广示范加快林业科技成果产出和转移转化步伐,以林业高质量发展与增加效益为目标,争取建设3-5个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科技攻关,组织实施好科技兴林项目,开展困难地造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低产低效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攻关,力求取得新进展。

感谢贵委一直以来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2022年7月2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林业局办公室 0371-65837202

联系人:高灵波

邮政编码:450003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1份)。

 

提案正文

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供给

促进沿黄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林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担负着推动经济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为沿黄地区脱贫攻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我省沿黄地区林业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初步形成,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已初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

    一、存在的问题

    (一)沿黄地区林业资源开发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完善。调水调沙使得河道逐渐拉深、水位下降,造成沿黄地区原有引水设施废弃。部分乡镇村无法灌溉,加之排水设施不全,汛期容易形成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淤背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黄河大堤淤背区土地缺乏统一管理,存在乱栽乱种现象,效益低下。

    (二)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林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低,整体发展粗放、规模较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林业产品缺乏区域特色,区域内林产品品种单一,老化、同质化严重,生产技术和管理经营相对落后,经济林整体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林业产业链条不健全,缺乏深加工、精加工,未形成完整的产品加工链条。资源开发观念落后,生态体验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缺乏,林业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林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不足。在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科技创新不足,成果推广力度不够。林业科技成果普及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林木良种率等指标偏低。林业科技人才年龄老化。

    二、相关建议

    (一)坚持生态优先,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开展沿黄地区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深入了解林业基础资源、生态工程建设、主要病虫害防治,及沿黄地区林业生态现状,对林业生态安全进行准确评价、精准施策。

    二是制订林业生态发展规划。推进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建设沿岸保育林带,营造防浪林、堤肩行道林、特色经济林。抓好黄河大堤淤背区绿化。

    三是健全林业生态发展机制。设立沿黄地区林业生态补偿基金,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推进林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优化整合,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形成规模优势。以系统性整合为理念,积极发展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是着力打造本地林业产品品牌。规划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和辐射作用的优质苗木基地和鲜切花核心产区,发展冷链贮运、农村电商等现代物流和新型营销方式。实施优质品牌塑造工程,组织开展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三是拓展林产工业产业链。利用平原地区资源优势,推进林业及延伸产业规模化发展,以林纸、木业加工和家具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配套优质用材林基地建设,提升木材深加工能力。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经济。

    一是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土壤气候条件,在沿河两岸重点选择优质用材树种和耐盐碱、耐水湿的乡土树种。

    二是发挥林业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废弃荒地以及房前屋后、沟渠路边等可挖掘空间,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三是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依托黄河沿岸人文资源和生态景观,统筹推进林下产品采集、经营加工、森林游憩、森林康养等多种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的生态经济体系。

    四是科学做好病虫害防治。建立病虫害监测点,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实施高效安全用药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四)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供给。

    一是改进林业种植品种。加强林木良种选育与引进,抓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种质创新,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推广实用新技术,对现有低产低效林进行抚育、更新、改造,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注重林业技术研发创新。强化林业科技攻关、应用与示范,研发和推广林业科技新成果,提高林木生长速度,缩短生长周期,增强林木的抗病虫害等环境适应能力。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林业科技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先进成果和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优质苗木花卉等示范园。

    四是加强林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依托林业科研单位,设立市县林业技术培训中心(基地),充实人员力量、补充活动经费、完善服务职能,逐步把基层林业工作站打造成连接林业科研与成果应用的传导中枢及监测生态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探头。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培训力度,壮大基层技术推广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