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林业要闻

省林业局强化能力作风建设以“六块地”破解全省国土绿化空间瓶颈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2-03-07 来源:

  本网省局消息 报道员何威报道 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20年9月至11月,国家陆续出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定。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生态家底不厚实,尤其随着近年来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造林空间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统筹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地保护和造林绿化的关系,积极实现“双赢”“多赢”,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土绿化的重中之重。为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部署,以及我省刚刚出台的《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要求,省林业局认真调研,积极探索,以“六块地”破解全省国土绿化空间瓶颈。

  一、勇于开拓创新,深挖“六块地”空间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为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摸清全省森林资源空间底数,局班子成员分组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实地走访12个市、30多个山区和平原县(市),并在南阳市召开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座谈会,深入开展交流,认真倾听基层一线声音,系统总结先进工作经验,综合全省林木资源调查数据,全面摸清全省现有森林资源的总量、存量、分布区域以及各地的资源增长空间、绿化潜力,为积极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发扬务实作风深挖造林用地潜力。局党组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多次组织相关处室、单位专题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深挖山区宜林荒山荒地、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废弃场矿、严格管控类土地等“六块地”,全省共新挖掘出绿化用地815万亩。其中,分布在伏牛山、太行山区和大别山-桐柏山区的荒山荒地、困难地560万亩;豫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土地101万亩;豫东地区的可治理沙化土地32万亩;各地农村乡村道路、“四旁”、村庄周围土地70万亩;三门峡、洛阳、焦作等11个市的山区工矿废弃地、废弃矿山22万亩;新乡、济源等10个省辖市、示范区的严格管控类土地约30万亩。

  三是精准化、精细化管理绿化用地。主动对接国土“三调”和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厘清生态边界,确保“六块地”与整体国土空间规划相融合、不冲突。同时以造林地块落地上图为抓手,对所有造林地块实行上图入库管理,提高造林绿化信息化、精准化程度。加强造林图斑审核,对造林地块实施严格监管,确保不触碰耕地红线。截至目前,共计完成造林计划上图240万亩,实现年度计划任务全覆盖。

  二、强化担当作为,抓好“六块地”落实

  一是创新造林模式。积极创新造林模式,将造林绿化同工矿废弃地开展生态修复、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如在鹤壁市,充分利用山区困难地和工矿废弃地开展生态修复,把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变为绿意盎然的森林公园;结合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域开展四旁、村庄、庭院绿化,全面提升群众绿色获得感;结合3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严格落实“道路沿线是耕地的,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5米,其中县乡道路不得超过3米”,对县乡道路、田间灌渠两侧造林绿化。在全省推广鹤壁市先进经验,使得各地受启发、拓思路,提振开展造林绿化信心,初步摆脱“无地可用、无林可造”的思想困境。

  二是科学推进实施。省林业局依据绿化用地测算结果,及时下达年度国土绿化实施方案,科学安排造林任务。召开全省国土绿化森林河南建设推进会,通过观摩宜阳县锦屏山困难地造林、苗湾村森林乡村,孟津县黄河生态廊道,偃师市农田林网、首阳山矿区植被修复及废弃地利用等造林现场,增强了各地抓好“六块地”造林的信心,找准了工作推进差距,加快了绿化进程。

  三是强化考核激励。一是实行进度通报制度。对各地造林进度情况实行每周信息调度,重点围绕山区生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乡村绿化等,分总量和单项任务对进展缓慢的10个地市予以通报,督促各地加快推进。二是兑现奖补激励政策。由省绿化委员会开展森林河南建设责任目标考核,省林业局共计投入1840万元,分别对郑州、洛阳、鹤壁、平顶山等排名靠前、工作扎实的地市进行造林奖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三是实施“一统三包”督导工作机制。结合森林防火工作,选派64名业务骨干对重点县进行驻点包干督导,把“六块地”造林落实情况作为专项任务作出安排,加强工作督促和业务技术指导,推动工作在基层一线落地落实。

  三、坚持真抓实干,“六块地”造林绿化成效初显

  一是在山区生态屏障实现“扩绿”。紧盯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三大生态屏障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困难地,共营造山区生态林168万亩。其中,洛阳宜阳县实施锦屏山造林工程,绿化面积2.5万亩,栽植各类树木182万株,真正把“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

  二是在石漠化土地上实现“添绿”。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14.5万亩,推动南阳石漠化治理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淅川县发扬“啃硬骨头”精神,在环丹江口库区建设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库清水送北方、两岸荒山披绿装”的宜人景象。

  三是在废弃尾矿上实现“复绿”。三门峡、新乡、平顶山等地在工矿废弃地、废弃矿山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采取凿石挖坑、客土栽种、扬水灌溉等修复方法,完成造林绿化6.2万亩。其中,三门峡市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清源行动”,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绿化1.5万亩,植树40余万棵,播撒草籽2600余公斤,为矿山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了先进经验。

  四是在沙化土地上实现“补绿”。瞄准全省未治理沙化土地,结合平原沙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以豫东成片风蚀沙化林地为重点,以沟河路渠为骨架,着力构建平原生态绿网。全省共营造防风固沙林12.7万亩,其中开封完成治沙造林2.9万亩,实现了所有沙丘披上绿装,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消减土壤侵蚀,有效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五是在管控类土地上实现“增绿”。新乡、济源等地大力开展受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先发展河南适生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高效固碳树种,优化树种结构,栽植榆树、楸树、国槐、白蜡、元宝枫等9万多亩,并在具备区位优势的地段发展种苗花卉和生态旅游,既改良了土壤,又发展了绿色产业,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和绿色发展。

  六是在农村四旁隙地上实现“添彩”。利用乡村道路、“四旁”隙地、村庄周围等,因地制宜建设环村林、通道林、防护林;利用空心院、撂荒地、拆违地、废弃坑塘,建设小游园、小果园,体现乡村特色风貌。全省完成乡村绿化14.5万亩,建设各级森林乡村1380个,打通林业生态建设“最后一公里”,让广大群众明显感受到“身边增绿添彩”。

  通过深入挖掘“六块地”,目前全省完成了各类造林面积258万亩,有力助推了生态强省建设。下一步,省林业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聚焦“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提升工作能力,锤炼工作作风,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开展科学绿化,努力做好“扩面、提质、增效”三篇文章,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贡献林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