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746号提案的答复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1-09-02 来源:

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746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河南省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效支撑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科学统筹三条控制线、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基本农田面积

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要求,2020年我省启动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衔接协调、统一推进,重点解决保护地交叉重叠、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今年3月底,我省完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并上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目前尚待批准。纳入整合优化范围的自然保护地包括2018年之前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共229个(不含风景名胜区)。通过整合优化,一是彻底解决了全省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问题,自然保护地数量由229个整合为195个,减少34个,面积由127.00万公顷整合为115.10万公顷,减少11.90万公顷;二是有效解决了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建成区、开发区、村庄、矿业权、集体人工商品林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整合优化前,自然保护地内共有永久基本农田7.97万公顷(国土“三调”结果现状为耕地的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规则,从自然保护地内调出永久基本农田4.69万公顷,剩余3.28万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内2.21万公顷(不允许调出)、一般控制区内1.07万公顷(董寨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0.3847万公顷,因朱鹮等鸟类保护需保留;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0.5544万公顷,不列入生态保护红线,其余为以国有林场为基础建立的森林公园0.0706万公顷、达不到调出标准的零星分布永久基本农田0.0656万公顷),最大限度地维护粮食安全;三是根据河南黄河河务部门的意见,经向上级部门协调争取,对沿黄自然保护地内涉及防洪、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实施区域,进行了相应的调出、功能区调整。通过整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安排更为合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全面衔接,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供了基础依据。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制定、实施工作,最大限度地解决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关于探索建立协同管理大保护机制

2019年以来,通过机构改革,理顺了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职能衔接、人员转隶全部完成,实现了全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五类自然保护地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到2020年底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地3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30处(国家级13处),风景名胜区35处(国家级11处),森林公园129处(国家级33处)、湿地公园98处(国家级35处)、地质公园32处(国家级15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44.46万公顷(扣除交叉重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65%。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对自然保护地内行政执法权进行了明确划分。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有关批示,我局正在积极推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与山西省、陕西省相邻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协作机制。

三、关于构建“一核、两屏、三区”建设格局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把自然保护地建设列入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统筹谋划。“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包括:一是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布局,在保护缺失地继续设立自然保护地,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加大对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受损自然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对中游地区,突出抓好水土保持,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对下游地区,加强防风固沙林、护岸固堤林建设,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四是积极推进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国家公园设立,适时启动前期工作。

提案所提有关建议符合我省自然保护地发展实际,对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局将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和有关规划编制中,积极采纳相关建议。

 

 

 

2021年7月2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林业局保护处  0371-65900287

联系人:丰果

邮政编码:450003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

 

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746号提案

 

题目: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效支撑的提案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实施长期保护的区域,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形态,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但我省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边界与基本农田、村镇重叠,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三线划定。申报之初,受技术手段、测量方法、认识水平等因素制约,某些村镇、农田被划入自然保护地内。近年来土地功能更加多样化,生态保护、农业生产、防洪建设等空间交叉重叠,界限不清问题更加突出,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三线划定难度很大。

    第二,管理机制不顺畅,尚未形成工作合力。省际间缺少协调联动,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省内自然保护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多数地方的管理、执法机构分属林业和生态环境部门,管理和执法脱节。

    第三,监测手段单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遥感监测技术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应用范围较小。除了生态环境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的卫星遥感影像外,主要通过举报电话和日常巡护来开展监管保护工作,发现问题的手段单一。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和提升。

    第四,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矛盾突出。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了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多样性衰减、土地盐碱化、植被逆向演替等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市县领导仍习惯于抓经济建设,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缺乏全局意识。二是地方现有财力在用于保工资、保运转和保民生后,能统筹用于生态保护的资金十分有限。三是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补偿方式单一,金融机构介入较少。

    第五,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修复任务艰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生态修复等问题越发凸显。以湿地为例,小浪底大坝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后,河道摆动幅度由原来的3-5公里缩小到1-3公里,大量的湿地不再过水,“湿地不湿”已经成为共性问题。沿黄城市农业和工业用水长期依赖地下水抽采,加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为此建议:

    第一,科学统筹三条控制线,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基本农田面积。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契机,科学界定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统筹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针对初期错划问题,将错划的村镇耕地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针对自然保护地内基本农田面积过大的情况,建议合理调减自然保护地内基本农田面积,或将核心控制区内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耕地,并规划实施退耕还湿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要为防洪工程和重大水利设施预留空间,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第二,探索建立协同管理大保护机制。按照国家牵头、省级引导、自主协商的原则,鼓励相关省市县建立流域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开展省市际间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管理试点,统筹自然保护地的土地使用权、管理权,同时协调河务、土地、水利、农业、畜牧等各部门,实施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执法部门在自然保护地设立派出机构,做到巡护执法一体化。

    第三,探索构建智慧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积极利用RS、DCS、5G和北斗卫星系统等科技手段,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和风险预警。开展自然资源生态资产核算,构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基础数据库,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完善水土监测、植被生长监测、动物种群迁徙监测和人类活动监控系统,全面提升现代化监管监测预警能力。

    第四,探索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

    第五,构建“一核、两屏、三区”建设格局。“一核”即以黄河南北岸自然保护地为依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郑州核心示范区,以点带面引领自然保护地大生态、大保护和大治理格局。“两屏”即南太行山生态屏障和伏牛山生态屏障。着力提升南太行山生态屏障的水土保持能力,强化对伏牛山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三区”即黄河中游山地丘陵生态保护发展区、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保护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以伏牛山、黄河沿岸山区为重点,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整治等措施,巩固提升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以黄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在黄河南北岸加快建设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沿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生态保护体系,规划实施黄河滩区生态补水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主体,加大引黄调蓄工程、引黄灌区配套设施建设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强地下水漏斗治理,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