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豫林专栏 > “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及青干夜校 > 交流研讨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途径的思考--余刘珊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1-08-27 来源: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15年和2017年,“两山”理念先后被写入中央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十九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正式上升为我党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和重要国策,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解

  “绿水青山”就是良好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意指丰厚的经济收入或物质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和丰厚的物质财富。广义来看,“绿水青山”是指自然界中所包含的不同形态的优质生态资源,“金山银山”是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等在内的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或者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同时也要深刻理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可以兼得。一方面,“绿水青山”是前提和基础,为“金山银山”的实现创造可能,只有拥有“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所以必须保护好“绿水青山”。另一方面,“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具有反作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不是“两山”理念的初衷,也是不可取的。另外,守护“绿水青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都需要“金山银山”作支撑。

  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瓶颈

  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是“两山”转化问题,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既是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十四五”时期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省在“两山”转化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经过多年来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全省绿色底色越来越浓,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林业生态建设成果越来越丰硕,带动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经济林果。有“中原肺叶”之称的栾川县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以林促游、以游养林”的方针,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富县”战略,举全县之力,创建全域森林旅游示范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通了贫困山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但是,河南省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相对滞后,支撑林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束缚还较为普遍。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尚不完善,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局面尚未形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碳汇交易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规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需要大力推动,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将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需求转化为供给并激发出来,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让生态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突破路径

  “两山”转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关键和核心,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以及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创新性战略举措和任务。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套成熟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需要加大“两山”转化创新实践力度以及体制机制探索。

  (一)做好“两山”转化顶层设计。目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力度还不够,需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文章,促进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围绕如何尽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展开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设计,将生态产品价值体现在各级政府重要发展规划中。加快生态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摸清底数和存量,对生态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等问题,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

  (三)建立生态产品监测和生态价值核算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前提是对生态产品进行准确的监测并对其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核算。加快构建生态监测网络,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天地一体的调查监测体系。尽快完善生态价值核算机制,形成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为推进生态产品核算提供指导。

  (四)建立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科学界定生态补偿领域,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科学合理评估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加快形成“纵横结合”生态补偿体系,既有中央对地方生态保护“自上而下”式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又要有流域间、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保护区进行合理补偿,最终形成纵横联动、共同发力的生态补偿体系。

  (五)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加快建立生态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激励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打通“两山”转化的市场通道。同时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生态要素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生态变资本、变财富的市场交易新机制,比如推行“林业碳票”,在森林、湿地等不同生态产品领域开展资源资产化、证券化、资本化改革。

  (六)推进生态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培育包括林农、造林大户、林业合作社、股份制林场等新兴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老、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加快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以及生态服务产品的融合发展,通过生态产品销售实现森林绿色屏障的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