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资讯 >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三门峡的“三个苹果”

河南省林业局 http://lyj.henan.gov.cn 发布日期:2020-11-19 来源:

 ●11月17日,《河南日报》头版发表记者王小萍 薛迎辉 龚鸣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红的通讯报道《三门峡的“三个苹果”》。内容如下:

 

    经过霜降的洗礼,苹果最为香甜。咬上一口三门峡产的苹果,香、脆、酸甜适中。拥有百年种植经验的三门峡市,是西北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的发源地。数不清的三门峡人靠苹果生活,因苹果脱贫。

 

    2019年,三门峡市苹果种植面积达170万亩,产量19亿公斤,面积、产量均居我省第一。以每个直径8厘米计,这些苹果排列起来可绕地球赤道四五十圈。

 

    请一起品尝我们采来的三个不同风味的苹果吧。

 

    硒味 价值3000元的“苹果王”

 

    “任总,听说您这儿有两斤重的苹果,3000元是否考虑出手?”11月9日,一名外地客商通过微信以3000元的价格买了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和畅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的富硒“苹果王”。

 

    合作社负责人任莹沧打开纸箱,小心地取出“苹果王”,果然个大饱满、色泽红润,散发着清香。“工人对苹果分级时发现了‘苹果王’,常见的大苹果多在1.5斤左右,我种了50年苹果,还是第一次见个头这么大的。”展示过后,任莹沧将“苹果王”重新放回原处,拽了拽门锁。

 

    今年76岁的任莹沧是富硒水果种植专家。他介绍,今年富硒苹果的硒含量检测报告刚出来,达21.9微克/千克。

 

    和畅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苹果、桃、樱桃等富硒水果。硒是一种化学元素,可借助叶片喷洒、涂抹树干、土壤根施等办法,在植物体内吸收转化为有机硒,富集到果实中,人体吸收后,可起到提高免疫力、抗氧化、延缓衰老等功效。

 

    “每年叶片喷施3到4次的硒元溶液,就可达到富硒标准。”任莹沧介绍,每年5月中旬起喷洒,以后每隔15天喷一次,让果树充分吸收转化,在采收前20天内停止喷洒。

 

    2014年,任莹沧带着他的富硒水果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富硒食品推介交易会,高品质的富硒苹果、富硒桃等引起关注,受到了加拿大、美国、以色列等国农业专家的好评。美国的富硒专家乔尼·盖克和一位意大利的农场主还慕名来到富硒果园参观交流。同年,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将该合作社种植基地命名为“三门峡富硒果(桃、苹果)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要搞就要认真搞,种出特色来。”任莹沧介绍,借助“富硒”招牌,合作社连续举办了7届桃花节,吸引各地游客10余万人。为推广富硒水果技术,他还当起了富硒苹果技术顾问,在灵宝市、三门峡市陕州区等地传授富硒苹果种植技术,免费教授贫困户,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进果园务工。

 

    辛味 9户人家坚守的金苹果

 

    海拔1100米到1200米,寺河乡坡根村张村坡是灵宝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和苹果种植村。在这里,9户33口人200多亩苹果园演绎着别样的故事。

 

    11月9日,看着装车即将外运的苹果,张村坡组组长赵海水打开了话匣子,疏花疏果、套袋铺膜、采摘积肥、剪枝和防地老鼠等,对于栽植苹果的重要节点,他如数家珍。

 

    清明时节,苹果花开,老赵他们拉开了果树的“呵护周期”,首先便是疏花。“两朵花间隔八寸,中间的花全部摘掉。”老赵介绍,常年与山区气候斗争,张村坡也摸索出了从保留单花到簇花的经验。

 

    “五一”前后,开始疏果。一簇花能结五六个果,只保留品相最好的那个。老赵笑着说,疏花疏果和优生优育是一个道理。

 

    等到苹果长到手指头大小,便该套袋了。套袋不仅能很好塑形,还保证了苹果能够无公害生长。经过90到110天的生长期,小苹果逐渐长大脱青。

 

    这时刚好中秋节,苹果也再次露出了“真面目”——通体白亮。经过短暂适应环境,果农便开始铺地膜,棱形设计让地膜很好地反射阳光,半个月过后,苹果逐渐变红上色,“不红不好吃”。

 

    霜降时节,便迎来了苹果的高光时刻——“孩子”终于长大了,特别是看着一车车外运的苹果,老赵喜不自胜:“多亏了市人大代表张明云牵线搭桥,我们村的出村山路去年修好了,苹果销售更加顺畅了。”

 

    冬闲并不闲。苹果采摘之后,9户果农开始“秋饥冬追”,为来年做准备。“为苹果树施有机肥,修剪果枝去掉弱枝、遮光枝,预防腐烂病,防止地老鼠等,大冬天可有的忙了。”老赵笑着说。

 

    从苹果园走回小山村,道路两旁传来阵阵艾草香气。老赵说山上有艾草、连翘,但没空去采摘,“苹果树是俺们的宝贝,得全身心扑上去,再苦再累都值”。

 

    韵味 听着音乐长个头的苹果

 

    霜降过后,又到苹果成熟的季节。当快递寄送完当日的苹果,灵宝市寺河乡成义苹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明,来到自己的窑洞里泡茶解乏、洗手弹琴。脚边的小猫充耳不闻兀自打盹。

 

    王明当过5年兵,转业后回乡承祖业种苹果。闲下来王明喜欢听歌,突然一天一曲古琴演奏的《普庵咒》回响耳畔。一“闻”钟情,他便托朋友从江苏扬州捎来一张古琴,在网上找视频、逛帖子,摸索着学习弹奏。

 

    走进王明的琴室,几张琴、一壶茶,笔墨纸砚俱全。他还专门辟出一间窑洞制作古琴,王明称之为“斫琴”。他搜集了不少斫琴的木头,轻轻敲打,每块木头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

 

    月落日出,琴声悠扬。王明有条不紊地管理着3000多亩苹果园,来自3个自然村的100多户村民加入了他的合作社。合作社的优质苹果都种植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地方,是苹果最佳适生区。合作社社员认真地说,这些“听”着王明琴声长大的苹果,有韵味也更美味。

 

    看见苹果树下摔成两半的落果,王明介绍:“从苹果边缘的褶皱推测,果肉暴露在空气中应该超过12个小时了,但没氧化,这就是‘硒’的魅力。寺河山47%的土壤里硒含量在中等水平以上,有机质含量也高。”

 

    为保证苹果质量,王明坚持做土壤改良。他要求社员跟随他的节奏,确保从这里卖出的苹果品质一致、质量可靠。当然,种了一辈子的老把式们有不听话的时候。王明从不过多解释,他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喷洒农药我借来了无人机,用‘土方法’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村民见了,有不少人来找我借。”王明说,他还注册了视频号,宣传灵宝苹果,“11月8日我在郑州参加直播卖货,一小时销售了200多箱。”

 

    “种苹果是为了生活,生活不只为了种苹果。”王明感叹,他想工作之余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等今年的苹果销售完,我要闭关一个月,潜心研究斫琴。”

 

    记者手记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农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面貌?3位苹果达人给出3个答案。3个苹果让人们品出3种滋味。

 

    任莹沧给出了一种答案。他醉心科学,在他的元素周期表里,“硒”这个字加粗加大3倍。他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进修,退休后仍然醉心于果树的种植和研究,用科技的力量打造新时代“致富果”。

 

    赵海水给出了一种答案。大山高处的小村庄,9户人家自强不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明给出了一种答案。他边种苹果,边弹古琴、制古琴,最近还拜师学艺练书法、画山水。果园里的苹果脆又甜,让山乡生活别有韵味。

 

    从山间走到我们餐桌的苹果,饱含有劳作的美丽、科技的魅力、文化的韵味。这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背后有无数人的心血和付出,我们理应对每一枚果实都充满敬意和感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