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河南日报》04版发表通讯《富民路上跑出“加速度”》。内容如下:
近日的持续降雨,丝毫没有影响香菇种植户李军伟的忙碌。7月22日,在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的一座香菇大棚里,易地扶贫搬迁户李军伟正在查看香菇菌棒的生 长情况。他说:“这是秋菇,到农历八月才能出菇。通过小额贷款我种了5万袋,估计今年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
“远抓林果,近抓畜牧养殖,种植香菇当年富。”瓦屋镇按照“一乡一业强镇、一村一品强村”的产业发展思路,把食用菌种植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11个,建成食用菌大棚1496座,帮助750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产业发展离不了交通的支撑,从去年至今,瓦屋镇修建了36公里的村道,重点配套产业聚集性强的村落。大棚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解决了农产品输出和物资输入的大问题。”瓦屋镇党委书记陈永坤说。
不只是瓦屋镇,鲁山县库区乡搬走岭村创建蓝莓种植产业园,带动周边6个村、110多户贫困户进行连片种植,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产值6000余万元。2019年,搬走岭村村集体收入达15万元。
“之前这里的路坑坑洼洼,很难走。我们重修了道路,招来了承包商。蓝莓采摘季节,客商开着货车直接来拉,采摘一批送出一批。”搬走岭村党支部书记刘文群说。
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穿山越岭,通向大山深处贫困群众的家门口,拉近了山区群众与外界的距离,连起了扶贫产业,带动了全域旅游,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通途大道。
近年来,鲁山县抓住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创建和“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建设机遇,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的出行条件。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772公里,公路密度196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79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遍布村组、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道路畅通,对沿线的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鲁山县县长李会良表示,全县先后打造了10大特色产业园区、156个特色带贫基地、1290个产业合作社,形成了“交通+产业”“交通+脱贫攻坚”的带贫模式,带动了21150户、6.5万名群众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