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是在原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经充分协商并确立《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交流框架协议》后举办的首届学术研讨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联合主办,大陆及台湾交替举办。借助这一学术交流平台,海峡两岸广大学者可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水平,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长,推动和促进海峡两岸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4年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拟于8月下旬在武汉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待定。现就有关会议征文和参会报名等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会议议题
1、水土保持防灾科技(发生机制、评估与应对措施)系统理论与实践
2、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3、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
4、流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5、水土环境资源与生态体系(社会经济、法律政策、文化教育)
三、会议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
1、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
2、承办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3、协办单位:湖北省水土保持学会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
四、会议组织机构
1、组织委员会
主 任:
刘 宁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 水利部副部长
陈树群 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 台湾中兴大学农资学院院长、教授
副主任:
刘 震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教高
郑守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
李锦育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教授
委 员:
刘国彬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
朱金兆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吴 斌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李 锐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长 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郭索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组织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教高
周刚炎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局长
廖纯艳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
郭熙灵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院长、教授
黄志彰 水土保持技师公会台湾联合会理事长
洪祈存 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监事
李国正 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监事
2、学术委员会
主 任: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副主任:
崔 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研究员
刘国彬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吴 斌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冯正一 台湾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主任
许中立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教授
委 员:
余新晓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刘宝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蔡强国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锦育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教授
张平仓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所所长、教高
唐 琦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系主任
连惠邦 台湾逢甲大学教授
3、秘书处
秘 书 长:
张 焱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陈天健 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
副秘书长:
李明熹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教授
孙厚才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所总工
成 员:
方若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学术部主任
郑 慧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与国际交流部主任
童晓霞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保所办公室主任
骆 雪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院办外事联络员
五、会议时间
2014年8月下旬,会期一天半。
六、会议费用
1、大陆正式代表交纳会议注册费1000元,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有效注册会员交纳会议注册费800元,随行人员和在校学生交纳会议注册费600元。
2、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七、论文征集要求
1、论文需围绕大会5个主题方面的原始研究论文或综述性文章,观点明确,图文并茂,全文含图表不超过6000字;要求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正确、试验数据真实可靠、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论述有据,知识产权、署名顺序等无异议,且不涉及保密问题。来稿由会议学术委员会审定、文责自负,但编委会对来稿有删改权。如有较大的修改,将征求作者的意见。
2、论文排序为: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作者简介(出生年月、职称、联系方式、主要从事工作、主要学术成果等)。
3、论文采
用Word排版,A4版面。
4、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 个汉字。
5、作者单位:提供作者一、二级单位的名称及邮编。
6、中英文摘要: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 个基本要素,不加评论和注释,以第三人称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的重要内容,不用“本人、笔者、本文”等第一人称作主语,以200至300字左右为宜。
7、关键词:不超过 8 个。
8、引用文献时,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数字加方括号标记,按文中出现的顺序编码。除学位论文外,非公开出版的请勿引用。作者本人未阅读过的文献也请勿引用(本刊编辑部在碰到问题时,有可能要作者提供原文献)。2006年第1期起按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参考文献。作者或编者为3人以下的(含3人),应全列出;为3人以上的,在第3作者或编者后加“等”字。每种参考文献的著录项必须完整(包括用方括号标注文献类型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著录规则举例如下:期刊论文:[序号] 作者. 题名[J]. 刊名(外文也要写出全称, 不缩写), 出版年, 卷号(期号): 页码. 专著:[序号] 作者. 书名[M]. 版本(初版不写).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论文集:[序号] 作者. 题名[C] // 文集编者. 文集名.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 题名[D]. 论文保存地. 论文保存单位, 论文完成年: 页码.
9、来稿请在末页附上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号码、电子信箱、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注明项目来源和编号。
10、论文截稿日期:
11、投稿方式:以电子邮件发送至:523175844@qq.com。
八、联系人
大陆:孙厚才 Email:523175844@qq.com 手机:18963972237 童晓霞 Email:549159649@qq.com手机:13659810403
台湾:李明熹 Email:mhlee@mail.npust.edu.tw 手机:+886-928252532